第11版:慈善周刊

“是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

朱丽华和受助孩子们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郭帅

45年前因伤失明的朱丽华,自学成为当地唯一的盲人中医师,并开创了自己的诊所,为100多名残疾人提供工作岗位。因热心公益慈善,朱丽华先后荣获感动中国人物、全国自强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她失去了光明,却用爱照亮了许多人”

5月14日,北京。

浙江省嘉兴市政协委员、丽华中医诊所所长朱丽华出现在记者面前。身着一袭白大褂、一条普通的黑裤子、一双略显陈旧的运动鞋的她,朴素且真实,简洁而干练,胸前的党员徽章鲜艳夺目。这是朱丽华第四次来到北京。上一次,是参加“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颁奖。

当天,在由中宣部举办的“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 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记者首次听到了关于朱丽华传奇般的故事。

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位朴素的盲人中医师背后,却有着一份厚重的慈善“成绩单”:30余年来,她资助贫困学子587人次,引领100多名残疾人走上就业创业之路,治疗病患23万余人次,捐款454万余元……

“对我来说,这一切就是平常的工作、平凡的生活中的一部分。”朱丽华说:“作为一名来自嘉兴的共产党员,红船精神激励着我……”

朱丽华的诊所在一栋写字楼的三楼,一楼是中国银行的网点,前些年她就是通过这个网点,把钱汇到贫困学子手中。后来,朱丽华学会了手机转账,很少再往银行跑,但银行的职员们都认识这位盲人阿姨,每次迎面遇到,总会礼貌问好。“阿姨是我们的偶像,坚强又有爱,虽然她失去了光明,却用爱照亮了许多人。”

每天早上7点半开工,晚上9点收工,今年64岁的朱丽华工作节奏依然紧凑。她的诊所常年无休,逢年过节,员工们回家团圆,她就独自留在诊所忙碌。

每次忙完手中的活,朱丽华总会走到位于诊所西侧的房间休息片刻,这里是她的家。20平方米的空间内,只有一张桌子和两张床,她和视力残疾的女员工一人一张。如果不是常年资助贫困学子,她早就能买上好几套属于自己的商品房。但她常说:“买房不如省下来,做点对社会有益的事。”

这些年,除了资助贫困学生,在每逢各地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当地公益事业和项目需要捐赠时,总有朱丽华默默捐款的身影。

捐款几百万元毫不心疼的朱丽华对自己却甚为苛刻。20元钱一双的布鞋她总是要等等再买,因为“打折时能再便宜两块钱”。身上的衣服已经不记得是多少年前买的,唯一一件花100元钱买的花色衬衫,被平整地收了起来,“这是特别重要的场合穿的”。朱丽华说:“我自己少花一块钱,就能多一块钱帮人。”

数百个孩子的未婚“母亲”

每晚睡前,朱丽华都会仔细听一遍手机里的语音播报,只要听到孩子的声音,她总会停下手边的工作,心无旁骛地拿起手机聆听,并且认真回复。这些年,她组建了很多孩子们的微信群,她喜欢听他们“叽叽喳喳”的你一言我一语。“他们的青春激情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活力。”

朱丽华至今未婚,没有生育子女,但她却是无数孩子的“母亲”。

从1991年第一次捐助寒门学子开始,30年来,她的孩子越来越多。虽然有些素未谋面,但孩子们的家庭环境、生活和学习近况甚至人生理想,朱丽华都如数家珍。

因为眼疾,朱丽华有些排斥出远门,但去看望她资助的孩子则是个例外。路途再远,她都甘之如饴。

2020年底,她跨越数千公里来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为当地67名家庭困难的学生送去15万余元助学金和67床鸭绒被。每人每学年2300元的助学金,能让孩子们的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即将高考的小杰(化名)从未想过,一直资助自己的爱心人士竟然是一位盲人。“朱妈妈的世界里一片黑暗,却把光明给了我们。”小杰哽咽地说。

小杰的母亲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家中还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妹妹,一家人的生活靠父亲打零工的微薄收入维持。小杰曾因家庭贫寒差点选择辍学,那天她感慨万千:“朱妈妈的故事让我知道,我这点困难根本不算什么,我要努力考上大学,以后也去帮助别人。”

那次上高原,年过六旬的朱丽华出现了缺氧反应,但她说,今年还要去。“助学路我会一直走下去,直到走不动为止。我没机会上大学,但能帮孩子们圆了大学梦,我更开心。”朱丽华知道,资助一个学生,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她总担心捐给“儿女们”的钱太少。这些年,在朱丽华的资助下,一个又一个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开启了不同的人生之路。

每年八九月份,是朱丽华电话短信最多的月份。很多孩子会向她报喜,考上了不错的大学,甚至考上了研究生。一些孩子还接过她的爱心接力棒,在大学里做起志愿者。也有不少孩子前来登门拜访,带着男朋友来请“朱妈妈”把关,有些已经工作的会顺手带些自家的农产品,朱丽华总是千叮咛万嘱咐,“下次什么也不用拿,你们能来我就高兴。”她不希望孩子们为她破费一分钱。

做更多残疾人朋友的“开窗人”

19岁时,朱丽华因意外导致双目失明。她喜欢梦里的世界,因为在那里可以再次看到五彩斑斓的一切。梦醒来,世界再次陷入黑暗。

“刚失明时真的接受不了,有大概7年的时间一直很迷茫无助,因此我更理解盲人的不易。”朱丽华说。“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直到1983年的一天,广播里张海迪的故事,点亮了朱丽华的内心,那一刻她告诉自己,身体的残疾别无选择,但是人生不能残疾!虽然不能实现自己当初想要成为医生的愿望,但最终她靠自己的努力成了当地唯一一名盲人中医师。

朱丽华收徒弟只有一个要求——盲人,她为他们免费教学、包吃包住。在她的帮助下,先后有100多名残疾人走上了就业创业之路,从家里的“包袱”变成了“顶梁柱”。

从1个人、1间房、1张床位、11平方米的空间,到如今10多个员工、20张床位、467平方米的诊所,朱丽华心中的目标越来越明晰:“做更多残疾人朋友的‘开窗人’,让他们看到新生活的希望。”

在朱丽华心里,自己从来不是老板,而是和更多有相同遭遇的伙伴一起探索更美好的生活。因此伙伴们的事,她总是特别放在心上:员工的老伴没有退休金,她就让她到店里打扫卫生,每月有了固定收入;为了方便给结对帮扶的患者陈永明治疗,朱丽华干脆把他接到了诊所,后来就让他在诊所里负责收费工作,衣食住行样样都是朱丽华在操持。如今,陈永明的月工资有4000多元,陈永明感觉自己的世界亮了,“生活更有奔头了。”

虽然热情不减,但岁月不饶人,如今年过六旬的朱丽华被腰椎间盘突出等诸多职业病缠身。“给人推拿经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腰酸背疼,脚都麻了,有时还头晕。”她却一直扛着,“实在受不了,我就花钱让员工给我推拿。”

不管如何艰辛劳累,更多残疾人能开启新生活,都让朱丽华颇为欣慰。她希望,自己还能帮助更多的残疾人朋友。

作为嘉兴市政协委员、市盲人协会主席,她每年都会在嘉兴市两会上为残疾人发声:为特殊学校教师争取津贴,为残疾人争取更多就业创业机会,还为残疾人争取公交爱心卡……每次走访调研时,她都会将想法用盲文记下来,之后再梳理成文,一遍遍修改,最后形成提案。这些年,在她的坚持下,她提出的残疾人的相关民生问题被更加重视,有些已经得以解决。

在朱丽华房间抽屉里,保存着一张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卡。2018年4月27日,在母亲去世25天后,朱丽华郑重地签下了器官捐献书,这也是她最后的人生计划:“等以后干不动了,就把诊所卖了;等我走了,把钱全部捐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骨灰撒大海,不占人间一分地。”

2021-06-08 郭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7742.html 1 “是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 7,74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