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慈善周刊

助力乡村振兴——

基金会应合力开拓公益“新蓝海”

本报记者 顾磊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基金会如何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日前在京举行的基金会参与乡村振兴经验研讨暨《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新书分享会上,与会嘉宾就此展开了深入探讨。此次活动由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等主办。

近20年来,中国扶贫基金会在我国多地乡村开展扶贫项目。《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作者、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文奎坦言,最初阶段的实践多为失败,在总结教训的基础上,该基金会提炼了乡村可持续发展成功模式的要素,包括以市场为导向、成立合作社组织、依靠村庄能人、由当地村民自主抉择、与互联网结合等。如今“百美村宿”“善品公社”等项目已具有品牌效应,未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与会专家们表示,我国众多基金会正朝着不同方向切入乡村振兴领域,但无论是从业者还是研究者,均认为基金会应当互通有无、合作互补,结合优势共同发力,如此才能开拓出公益的“新蓝海”。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团认为,中国扶贫基金会在乡村振兴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将经济价值嵌入公益价值,形成了独有的“‘公商’业态系统模式”,即公益为轴、市场导向、独立运营、自负盈亏、系统综合。“乡村振兴是中国最大的公益,乡村振兴给包括基金会在内的社会组织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杨团说,“社会组织首先要对乡村振兴有正确的认知,结合乡村需求评估自身优势,找准差异化方向,做好方案规划和成果评价。同时,应当打破门户之见,主动与各界建立合作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汪三贵提出,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探索价值在于,将农民组织起来,通过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的方式,建立利益共同体,在产业发展的同时,能够使整个村的村民包括贫困户真正受益。“乡村振兴必须跟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这个基础上,社会组织如何介入乡村发展,要有更为实际的思考。”汪三贵说。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理事长丁文锋强调,当前乡村人才发展不足,人才供需矛盾显著。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陆波也认为,目前乡村人才培养存在留不住、不实用的瓶颈。据了解,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尝试,例如与延安大学合作成立乡村发展研究院、以直播形式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推进乡村发展网络通识课入校园等,致力于缓解乡村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短缺问题。

陆波透露,将推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利用企业家及国际资源,为乡村发展中的年轻创业者赋能。

2021-06-08 顾磊 助力乡村振兴——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7733.html 1 基金会应合力开拓公益“新蓝海” 7,73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