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莹莹
如果光听声音,你想不到他们始终与疾病带来的苦痛顽强抗争;如果光听声音,你想不到他们日常出行需要轮椅代步;如果光听声音,你想不到他们无法领略世界的多彩斑斓……经过近8个月的线上培训课程,不久前,来自全国各地的18位罕见病、残障学员从“声声不息”项目培训班结业。
汇报演出当天,9位学员代表齐聚北京,带来了一场“声音的盛宴”。从妙趣横生的绘本故事《长鼻子折了》,到影视剧《红楼梦》《琅琊榜》等经典片段的传神演绎,舞台上那些令人沉浸其中的声音,带着立体与鲜活,更有着远胜于文字的力量。
“声声不息”公益项目由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与声音王国、中文在线联合发起。“网上听书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声音演播的工作不需要太多外出,可以独立在家完成,这让罕见病病友、残障人士也有了发挥声音优势、实现自主就业的机会。”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王奕鸥说。
坚持
上午从事音频后期制作,下午要准备朗诵以及残疾人艺术汇演民族唱法两场比赛,从北京结业回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梁莹比之从前多了几分忙碌。
每天,她还是会抽空录制一个适合儿童收听的小故事,用“小土豆”的名字上传到有声演播平台“喜马拉雅”。这份雷打不动的坚持,不仅为了继续提升自身演播技巧,更缘于那份对儿童读物的情有独钟。
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让梁莹无法看到眼前的世界。读大学三年级时,她开始兼职从事有声小说音频后期制作。毕业后,由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份兼职变成了全职,接到手里需要后期添加音效的读物,从两三本增加到二三十本。遗憾的是,她至今仍没能拿到属于自己的有声读本。
“从前我会觉得自己声音好听,可能小朋友会更喜欢亲切温暖的感觉。直到有一天上课时,‘声声不息’项目培训班老师告诉我:‘声音很好,但如果想让小朋友喜欢你的读物,首先你要爱孩子。’”一句话,如醍醐灌顶,梁莹开始将情感沉浸其中,不断打磨自己的演播技巧。
此次汇演前,因临时角色调整,留给梁莹熟悉台词并与搭档磨合排练的时间,仅有一天。其间,她反复揣摩绘本故事《长鼻子折了》,在心里暗示“我是小象”,并干脆在演出前让老师和同学直接喊她“小象”,只为找到培训时老师强调的“正确的感觉”。
事实证明,不懈努力确实收获了成功。舞台上,鼻子受伤的“小象”通过梁莹的声音表演,惟妙惟肖地表现出非但不伤心反而非常得意的憨实可爱,受到小伙伴和台下观众一致好评。
在做音频主播之初,家人和朋友是梁莹最早的听众。如今,她在“喜马拉雅”个人平台上的听众数量是37。看起来略显寒酸,但也让她颇受感动。
“参加培训后,一天有个听众告诉我:‘3个月前听你的小说,我想关掉。但是现在,我能很专心地听下去。’”梁莹觉得,通过自己演播的有声作品,得到家人、朋友和听众的认可,是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更是对她努力付出的最好回报。
“精选儿童睡前故事”,这是梁莹最近更新的专辑。有时一个两分钟的小故事,录制完成却用了两个多小时。一次不行,那就再来一次,直到她感觉满意为止,“坚持下去,希望让更多人认识在播音这条路上默默前行的我,认可并喜欢我的声音!”
自立
“随着有声市场发展日渐成熟,网上听书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声音演播的工作不需要太多外出,可以独立在家完成,这让罕见病病友、残障人士也有了和健全人一样,发挥声音优势、实现自主就业的机会。”用王奕鸥的话来说,“声声不息”项目是她与声音王国创始人张大为无意之中“聊”出来的。一方对接罕见病患者和残障病友,一方拥有平台与技术资源,合作可谓水到渠成。
好的想法得到了快速推进。去年9月9日,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与声音王国、中文在线联合发起的“声声不息”公益项目正式启动。
该项目支持罕见病患者、残障人士的个人发展、社会融入,通过对热爱有声艺术、具有小说演播人潜质的罕见病患者、残障人士进行广泛挖掘和专业培训,为其提供持续学习和就业发展机会,以“声声不息”带来生生不息。
最终,18位罕见病、残障青年从全国海选中胜出,进入线上培训班,开展语音发声基础、播读和表演等免费的专业系统培训。
湖南省湘潭市,幼年的一场交通事故造成脊髓损伤,需要轮椅代步的石寄灵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入选“声声不息”项目的“幸运儿”。
从海选时提交的《西顿动物小说全集》选段,到汇演舞台上影视剧《红楼梦》中黛玉进贾府的经典片段,享受在有声世界里尝试各种角色,石寄灵看到了不一样的自己,收获了自由和自信,在自立的道路上也走得愈发踏实。
从北京回来后,石寄灵依然从每天下午两点开始,照顾着来家中进行课外辅导的9个孩子,她也会把自己在培训中掌握的朗读技巧告诉孩子们。
“做阅读理解时,我会先给他们读一遍,代入不同角色的话语方式与情绪表达,更加便于孩子们理解文章意思。”石寄灵感到,在自食其力的道路上,声音让她有了更多新奇的尝试,也更加满足于目前的状态,“一份稳定的收入,不再像从前那样,找不到生活的目标。”
据悉,首期培训结束后,发起方也在持续与行业内各机构、平台进行合作,为学员争取就业岗位、提供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参与到有声演播等与声音相关的行业中来,让他们可以用声音作为一技之长,自力更生、融入社会。
期待
“声声不息”项目首期培训班顺利结业,王奕鸥感到振奋,她看到了学员们的成长,也憧憬着他们今后就业道路的铺展与延伸。这样的效果,契合了项目最初的设立初衷。
“罕见病、残障朋友尽管有着特殊病痛和一些身体缺陷,但他们同样具备对有声艺术的热爱和出色的声音条件,他们一样有可能成为声音世界中的创作者、治愈者,治愈自己、治愈他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程凯对“声声不息”公益项目在探索罕见病、残障群体就业支持上的努力,给予了充分肯定。
对于白化病患者苏悦而言,能够接受“声声不息”项目的线上培训课程,颇有些瞌睡来了送枕头的意思。彼时的她,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某社区从事社会工作,对有声演播兴趣渐浓,但“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报名时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从未想过声音也能成就一份工作”。
出于对专业演播培训的渴望,海选提交作品前,她专门找到相关领域的前辈指点了一番。这个热情活泼的小姑娘有句自己总结的“至理名言”,“做最大的努力,抱最小的期望”。
“得知入选后,非常欣喜。我希望成为一个平凡中体验变化的人,通过有声演播挖掘多面的自己。”苏悦说,接下来的培训就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何把控声音、怎样自如地进行角色转换,都归结为4个字——熟能生巧。
汇演当天,一头银发的苏悦站在舞台灯光下,化身《琅琊榜》中的霓凰郡主,角色本身的各种复杂情绪,在她的演绎中极具代入感,令人共情。
“我的性格和角色反差较大,又要收、又要放,表现起来有一定难度。能够现场打动一些观众,我还是很满足的。”苏悦告诉记者,活动主办方帮助寻找机会的同时,她也积极在各个平台试音,“在演播里能把自己扮演成不同人物,有各种性格,经历着不一样的人生,感觉既有趣又兴奋,更让我不断看到了自己的多种可能。”
如今,包括苏悦在内的首期培训结业学员从零基础的有声书爱好者,逐渐成长为具备出色演播能力的有声书主播。除专业能力获得显著提升,更难能可贵的是对今后生活充满了信心。
“普通的工作场景中,有些身体的缺憾和病痛或许会带来诸多不便,但任何人都拥有通过声音创造价值、实现个人发展的平等机会。”程凯强调,充分借助“互联网+就业”等新形态,期待更多公益组织能够推陈出新,促进罕见病及残障群体灵活就业、稳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