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硕)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何要出台这个意见?背后有何深意?未来“染绿”中国将如何“落笔”?在6月7日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来自多个部委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未来一段时期,特别是‘十四五’时期,整个绿化工作将由过去注重数量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此时出台《意见》,主要解决四个关键词——一是在哪里造,二是造什么,三是怎么造,四是怎么管。”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解释说。
在哪里造——要做好绿化相关规划,基于国土“三调”的结果和国土空间规划,考虑好用地的问题。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以宜林荒山荒地荒滩、荒废和受损山体、退化林地草地等为主开展绿化,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严禁开山造地、填湖填海绿化。
造什么——必须做到以水定绿,或者以水而定,乔灌草结合,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另外,树种选择上要乡土化、多样化,审慎使用引进外来树种草种。
怎么造——要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宜封则封、宜造则造。指导意见还提出反对“大树进城”等急功近利行为,严禁搞绿化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怎么管——对新造林地要封山育林,保证成活率;对中幼林要加强管护,建立完善养护管护制度和投入机制。通过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大森林抚育和退化林的修复力度。通过“林长制”这个抓手,明确各级责任要求,把国土绿化科学要求落到实处。
此外,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负责人何斌表示,乡村绿化美化主要依靠农民,同时增强乡村绿化的多样性,避免千村一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人韩煜透露,下一步将在城市建设分布均衡的公园体系,利用城市一些老城区的边角地、插花地等小微空间,建设“口袋公园”,留足城市绿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