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民意周刊

让惠民政策真正到群众中去

沈绍春

5月31日《人民政协报》六版“民意周刊”刊登了《把惠农政策“还”给农民》一文,笔者读后感触很深。惠民政策“利”民才是政策制定者的初衷,但是广大群众不知晓不说,连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也搞不清楚,更谈不上把惠民政策“还”民了。

笔者曾经参加一次“上级”召集的会议,部署各单位梳理惠民政策,收集起来送到基层去。缘起是市领导到基层调研,基层向上要政策,而这些政策都是有的,基层却不了解。会议上各单位汇报了自己口上的惠民政策,记得某单位去了两位处长,分别汇报自己业务口的政策,会后两位处长都感叹,隔“处”如隔山,惠民政策这么多,却彼此不甚了解。会议上,有人问起政策梳理出来汇总后,准备怎么“送”?召集的领导说,一是集印和刻成光盘送到基层;二是要求各市直单位会同县级部门到基层去“送”政策。听了这种毫无新意的“老套套”做法,一位“老”处长说,自己业务口子上年年都是这么干的。

年年都这么干,为什么基层还是不了解政策,老百姓享受不到政策呢?原因是惠民政策“还”民还须“巧”还。

笔者当时从事社会救助工作,调研时发现,“肠梗阻”主要集中在乡镇街道工作人员频繁更换,有一个乡镇2个月换了3个人,笔者问起业务交接,这位刚刚新接手的同志说,“上任”交代,不懂就问。社会救助工作业务性强,涉及兜底保障,事关脱贫攻坚,来不得半点马虎。基层也反映了一个很实际性的问题,现在政策很多,涉及面很广,而基层一人身兼数职,对很多工作都是一知半解,碎片化记住重点就不错了。

频繁换人、政策多、碎片化……这几个关键点一直在笔者脑海盘算。有没有一种办法既让政策能使群众享受到,又让基层同志轻松学习到政策和准确用好政策呢?

笔者把这种想法跟一位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专家探讨,他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于是我们经过多次交流,认为应该“巧”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使之成为辅助基层工作人员业务处理的“工具”,让“工具”简单化、实际化。

2019年7月,笔者撰写了一条社情民意信息《扶贫政策多、碎片化,基层人员流动性大 建“大救助助手”破解当下扶贫痛点、难点》。建议建立大救助政策知识库,制定政策目录清单,准确清晰地向社会传递社会救助政策;运用数字化手段,建立救助匹配模型、自动生成救助清单,提升办事效率;充分使用钉钉、微信等移动工具,完成幸福清单建设,后台自动生成困难群众获得各类救助、补贴的发放金额及时间等,让群众一目了然。该信息获得包括市长在内的3位市领导批示,次年就县里落地。

有了“社救助手”,现在基层工作人员只需在手机上“点点”便能精准、快速地把结果反馈给困难群众,不用再去翻政策、问前辈,“助手”不仅是基层工作人员的办事助手,也是惠民政策行之有效的宣传能手,更是困难群众的“解困”帮手。

如何把惠民政策送到基层,一是要做“减法”,让基层党员干部轻松、快速掌握政策;二是要做“加法”,让所有惠民政策到群众中去。才能真正把好事办好,得到利民成效的“乘法”。

(作者系农工党党员、浙江省丽水市政协委员)

2021-06-07 沈绍春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7651.html 1 让惠民政策真正到群众中去 7,65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