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金诚
“千门万户悬菖艾,出城十里闻药香。”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的湖北蕲春县,把一棵小小的艾草,做成了60亿元的支柱产业,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5月24日,在全国政协召开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协商会上,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刘身利,以蕲春县为例,呼吁重视发展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群。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刘身利认为,为了更好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国家应进一步重视农业产业发展。
他表示,发展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群,首先要抓紧做好贫困地区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资源条件具有市场前景的特色产业群。其次,要把产业发展同原来的扶贫项目有效衔接,深度融合,尽快产生效益,切记虎头蛇尾。
发展产业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目前,不少脱贫地区都高度重视发展产业。对此,作为基层脱贫致富带头人,贵州省毕节市政协委员、纳雍县万寿玛瑙红樱桃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富军建议,鼓励地方更多发展独特的、差异的、难以复制和不可替代的产业。
人们常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践证明,做好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这篇大文章,就能催生新动力、实现新跨越,把“乡村振兴”一盘棋下活。发展特色产业,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是宝贵的“财富”。
“特色产业选择上,一定要因地制宜。”在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谢茹看来,发展产业,既要选得准,更要延得深。她以江西于都县为例指出,于都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富硒品牌打好”的殷殷嘱托,深耕富硒品牌,年产45万吨富硒蔬菜出村、进城、卖全球,产值翻了6倍。
此外,她还建议,在产业拓展上,应向广度、深度进军。推进全产业链发展,让“原字号”更多变成“制成品”。推进质量绿色兴农,培优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推进农文旅融合,提升乡村颜值,做大产业市值,实现业态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