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简介:
汪建新,江西婺源人,1964年9月生,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副院长。长期从事干部教育,十多年来专注于毛泽东诗词的教学与研究。著有《毛泽东诗传》《品读诗人毛泽东》《红色管理摇篮井冈山》等;主讲电视系列片《毛泽东的诗人情怀——阅尽人间春色》;译著有《战略管理》《面向未来的管理——组织行为与过程》。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上下都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史有多种学法,也有多种讲法。本期讲坛以毛泽东的奋斗人生和心路历程为切入点,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和近现代中国的沧桑巨变为主线,用毛泽东诗词进行贯穿和梳理,视角独特,脉络分明。本次讲坛特刊此文,以期在领略毛泽东诗词史诗魅力的同时,解读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伟岸人格,感悟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和百年辉煌。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卓越政治家,也是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在缔造新中国和建设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他成就了举世公认的千秋伟业,也创作了气吞山河的不朽诗篇。白居易《与元九书》有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史合一是毛泽东诗词的鲜明特色。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华悠久文化的厚重土壤,孕育于跌宕起伏的革命征途,形象反映中国共产党人救国救民的艰辛历程,艺术记录近现代中国风起云涌的沧桑巨变,是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宏伟史诗,是毛泽东辉煌灿烂的奋斗人生和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是感悟毛泽东坚定执着的初心使命的独特文本,也是解读筚路蓝缕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鲜活教材。
昏天黑地:“长夜难明赤县天”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韶山闭塞贫穷,毛泽东孩儿立志出乡关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受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内遭反动统治者的残酷压迫。“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世界上几乎所有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尤其是日本不断侵犯中国,而沙皇俄国大肆侵吞中国疆土。“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而国内也是矛盾突出,地主与农民之间的阶级对立异常尖锐。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的一户农民家庭。尽管他家的境况还算殷实,但韶山同旧中国其他闭塞贫穷的山村并无二致,广大农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韶山冲流传着这样的民歌:“韶山冲来冲连冲,十户人家九户穷;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还有一段顺口溜:“农民头上三把刀,税多租重利息高;农民眼前三条路,逃荒讨米坐监牢。”这是当年韶山冲贫苦山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毛泽东对此刻骨铭心。
1902年春,毛泽东进入南岸私塾读书,先后就读了六个私塾。毛泽东熟读四书五经,但他更喜欢读《精忠传》《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杂书”。他发现旧小说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农民主人公。改良主义者郑观应《盛世危言》的许多新思想使他受到启蒙,而《列强瓜分之危险》一书中的“呜呼,中国其将亡矣”,使他对国家前途深感忧虑。1910年秋,毛泽东考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临行前,他给父亲留下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作品表达了少年毛泽东冲出偏远闭塞的韶山,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强烈渴望。从此毛泽东义无反顾地走向外面的世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指天问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各种思潮纷然杂陈,毛泽东上下求索寻救国良策
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之后,毛泽东开始了“修学储能”的求学生涯,其中主要是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他立下人生誓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1915年5月7日,袁世凯悍然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愤然题诗言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1915年9月,他发布《征友启事》,“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征集志同道合的朋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1918年4月14日,他与蔡和森等人创建进步团体新民学会,立志“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会员罗章龙打算赴日本留学,毛泽东写下《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为其饯行,强调“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秭米”“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1918年夏季毕业后,他探索救国救民之策的行动更加积极、更加稳健。他进行带有乌托邦色彩的“新村主义”尝试;发动驱逐军阀张敬尧的“驱张运动”;组织有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领导湖南学生反帝爱国运动;创刊思想激进的《湘江评论》;兴办传播进步书刊的文化书社;发起组织俄罗斯研究会,推动湖南自治运动;倡议把“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新民学会的宗旨……
尽管青年毛泽东没有用诗作直接抒写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但他一直挺立于时代潮头,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积极筹建湖南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坚定的共产党人和职业革命家。共同的革命理想与追求使毛泽东与杨开慧结为革命伴侣,婚后他们聚少离多。毛泽东难免也有“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的彻夜思念,有“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的离愁别绪。“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毛泽东以“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的毅然决然,“凭割断愁丝恨缕”,全身心投入中国革命事业。
毛泽东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但究竟如何付诸行动,他也在苦苦思索。一方面是大革命如火如荼,一方面却有无法遏制的暗流涌动。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独立寒秋”,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美秋景,反观黑暗统治、民生多艰的残酷现实,敢问路在何方?他从内心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气壮山河的诘问。
翻天覆地:“敢教日月换新天”
中国革命艰难曲折,道路决定命运,毛泽东独辟蹊径闯新路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付诸东流。“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毛泽东心情苍凉。“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残酷现实使毛泽东深刻认识到:没有武装的革命就无法战胜武装的反革命,就无法改造中国与世界,他得出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毛泽东第一次打出共产党人自己的旗帜,从此工农阶级有了为自己打天下的工农子弟兵。
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果断放弃攻打长沙的原定计划,引兵井冈,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上农村武装割据的道路,“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从此,穿长衫的毛泽东开始戎马倥偬,南征北战。毛泽东诗词也告别“呼声革命”的“书生意气”,不再单纯摹景抒情,转向战争纪实,他把诗情融入战争,使战争充满诗意。
国民党反动派把革命武装诬称为“匪”。“六月天兵征腐恶”“天兵怒气冲霄汉”,毛泽东旗帜鲜明地称其为主持正义的“天兵”。工农武装割据风生水起,蒋介石一再兴兵“进剿”“会剿”“围剿”。毛泽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迎来“红旗跃过汀江”的根据地拓展,夺得“前头捉了张辉瓒”的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创造“横扫千军如卷席”的第二次反“围剿”辉煌胜利。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不周山下红旗乱”“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毛泽东将道路自信诗化为“山+红旗”的独特意象。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正确道路是在山里寻求到、从山里走出来的。毛泽东对革命摇篮井冈山情有独钟,用《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反复吟咏。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他始终高举“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旗帜,攻克娄山关,翻越六盘山,问鼎昆仑山,“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一路“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待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时,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尤其是针对英国军舰紫石英号无视警告擅闯长江水域,我军果断炮击使其中弹搁浅,更是平添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划时代意义,既宣告了蒋家王朝败局已定,也标志着西方列强“炮舰外交”的彻底终结。
顶天立地:“刺破青天锷未残”
共产党人无私忘我,坚定执着勇猛,毛泽东越是艰险越向前
毛泽东咏山的作品很多,他把山刻画得形神兼备,“江山如画”“江山如此多娇”,表达了毛泽东强烈的爱国情怀。“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山犹如利剑刺破青天,自身却完好无损,天塌下来,山一柱擎天,真乃“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在百年奋斗中,共产党人不畏强暴,不惧风险,敢打必胜,“欲与天公试比高”。
中国革命艰苦卓绝,“敌军围困万千重”“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毛泽东以“我自岿然不动”的从容气度,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英雄气概,不断“报道敌军宵遁”。面对“路隘林深苔滑”“赣江风雪迷漫处”“雾满龙冈千嶂暗”“大渡桥横铁索寒”“山高路远坑深”等严峻考验,毛泽东领导人民军队“雪里行军情更迫”“万水千山只等闲”“大军纵横驰奔”。
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的斗争实践受到党内各种“左”倾错误路线一再打压。他极力压制内心郁闷,挥洒“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豪迈,舒展“寥廓江天万里霜”的豁达,一扫“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衰颓,盛赞“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壮美秋景,高唱“战地黄花分外香”的人生赞歌。毛泽东愈挫愈勇,“要向潇湘直进”“直下龙岩上杭”“直指武夷山下”“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一个“直”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毛泽东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共祭中华始祖黄帝陵,毛泽东亲笔撰写四言诗《祭黄帝陵文》。祭文痛陈“强邻灭德”“琉台不守”“辽海燕冀,汉奸何多”“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民族危亡,表明共产党人“万里崎岖,为国效命”的使命担当,表达“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的坚强决心,堪称是中华民族誓死抗日的“出师表”。
毛泽东早期诗词作品中,“我怀郁如焚”“君行吾为发浩歌”“我返自崖君去矣”“算人间知己吾和汝”的“我”,多指本人,意在抒发个人情感。毛泽东心系天下,从不沉湎于“小我”之情。“我自岿然不动”“狂飙为我从天落”“而今我谓昆仑”“唯我彭大将军”中的“我”,不再是个体,而是群体。而在“红军不怕远征难”“不到长城非好汉”“宜将剩勇追穷寇”中,他已然超越“小我”,融入“大我”,达到“无我”之境。毛泽东胸怀“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宏大抱负,致力于创造“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的崭新世界。
蟠天际地:“唤起工农千百万”
人民是历史创造者,放手发动群众,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
唐代罗隐《蜂》诗写道:“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改造中国与世界,究竟为了谁?毛泽东用两句诗予以回答。“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攻占一个地方,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开展“耕者有其田”。“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共产党人之所以挺身而出、浴血奋战,为的是救国救民救苍生。《中国共产党章程》庄严宣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中,说挖山不止的愚公感动了上帝,派神仙帮他把两座山背走了。“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枯木朽株起努力”,有劳苦大众倾心支持,中国革命无往而不胜。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正如柳亚子所赞誉的那样,“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毛泽东坚决反对帝王将相、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他把那些曾被诬为“匪”“盗”“逆”的奴隶起义、农民起义英雄推崇为“风流人物”。他在注释“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明确说明“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中华儿女多奇志”“六亿神州尽舜尧”,人民至上。
毛泽东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之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十万工农下吉安”“百万工农齐踊跃”“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他放手发动群众,坚信人民群众一旦觉醒并汇入中国革命洪流,将成为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他紧紧依靠人民,谱写了人民战争的精美华章。
欢天喜地:“万方乐奏有于阗”
反动统治一去不返,人民翻身作主,毛泽东与民同乐庆解放
1950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国庆节,举国上下,一片欢腾。10月3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隆重的庆祝晚会,各少数民族代表兴高采烈地向毛泽东主席和其他领导人献旗献礼,表达喜悦和崇敬之情。之后,各少数民族文工团表演节目,载歌载舞。柳亚子即席吟诗《浣溪沙》:“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良宵盛会喜空前!”次日,毛泽东欣然和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蹁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属唱和之作,从高处着眼,从大处着笔,抚今追昔,构思精巧。上阕揭露和批判旧中国的黑暗统治,寥寥数语写尽中华民族饱受的磨难与痛苦。下阕描绘各族人民翻身解放的喜人情景。“一唱雄鸡天下白”,引用李贺《致酒行》成句,比喻新中国诞生犹如雄鸡高唱,驱走漫长黑夜,迎来无限光明。
“万方乐奏有于阗”,“万方”指神州大地,也指各族人民。柳词中“那容百族共骈阗”中的“骈阗”,也作“骈填”“骈田”,是聚会、会集之意。毛泽东以“于阗”对“骈阗”,堪称神来之笔。新疆地名“于阗”指新疆文工团,寓意各族人民欢聚一堂。言下之意,连古称“于阗”的偏远之地都派人参与国庆联欢,怎能不是“万方乐奏”?只有新中国才能真正实现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思想意义瞬间跃然纸上。“诗人兴会更无前”,诗人激情澎湃讴歌新社会。
“于阗”是汉代西域的国名,在汉代即被纳入中央政权版图,唐代时已成为“安西四镇”之一,是古代中西陆路交通必经之地。此间出产的和田玉是边疆与中原、东方与西方文化和商贸交流的第一个媒介。于阗还曾是佛教东传进入中国的第一站。清光绪八年(1882年)置于阗县,今属新疆和田地区。毛泽东由国庆晚会的文艺舞台,联想到“往事越千年”的历史舞台,既颂扬新中国成立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彰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改天换地:“地动三河铁臂摇”
荡涤一切污泥浊水,发展日新月异,毛泽东励精图治搞建设
新中国面对的是一个近百年战乱频仍、千疮百孔、百业凋敝的烂摊子。1949年6月15日,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的讲话中,毛泽东豪迈地宣告:“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涤荡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一个崭新的富强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千方百计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诗词也告别炮火硝烟,转向描绘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讴歌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
《水调歌头·游泳》高度赞扬“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的大好局面,充分肯定“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建设成果,还想象奇特地勾画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发展前景。1958年6月30日,喜闻江西省余江县彻底消灭血吸虫,毛泽东“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挥毫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旧社会瘟神猖獗,人民遭殃。新社会,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意气风发,“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瘟神逃脱不了灭亡,最终被送上西天。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魂牵梦绕的韶山。他访贫问苦,请乡亲们吃饭,可残羹不剩的场景使他内心隐隐作痛,浓情写下《七律·到韶山》。“喜看稻菽千重浪”,与其说是诗人的一种浪漫笔调,不如说是领袖对人民丰衣足食的一种热切期盼。1965年5月,毛泽东“千里来寻故地”,重上井冈山。“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多了楼台亭阁”,他抚今追昔,百感交集,接连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
二战结束后,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高天滚滚寒流急”“已是悬崖百丈冰”。毛泽东气定神闲,“冷眼向洋看世界”“乱云飞渡仍从容”“梅花欢喜漫天雪”。他蔑视各种国际反动势力,“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为粉碎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毛泽东十分注重培养“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一代新人。而“拒腐蚀,永不沾”的“南京路上好八连”使他欢欣鼓舞,1963年8月1日写下《杂言诗·八连颂》。“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这是对好八连的热情礼赞,是对党和军队的谆谆教导,也是对全国人民的殷切期望,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惊天动地:“彩云长在有新天”
百年变局前所未有,风景这边独好,习近平领航奋进新时代
青年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但他是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者。他既有“踏遍青山人未老”“莫叹韶华容易逝”的豪迈,也有“人生易老天难老”“鬓雪飞来成废料”的感喟,更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毛泽东不断实现理想、铸就辉煌,但也有很多未了心愿。不可否认,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走过弯路,在晚年犯了严重错误,但他终究是一代伟人。他改造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毛泽东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不忘“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初心使命,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满怀“风景这边独好”的充分自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台一系列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深层次的、历史性的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