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周刊

乡村振兴美如画

刘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幅幅跃然纸上的美丽画面,勾勒出令人向往的乡村田园。助力乡村振兴、留住乡村风貌,讴歌诗意田园,推动文明建设,这是文艺界委员应当发挥的积极作用,而各地乡村资源禀赋不一样、特色不一,一定要结合本地实际走出精准、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我曾随全国政协书画室赴四川、西藏开展采风创作和考察调研。在“老北川中学遗址”,当年的老北川中学,校区后的大山在地震中崩塌,巨大的岩石倾泻而下,把校区彻底掩埋,只剩下一支旗杆、一面在风中摇曳的国旗和一座孤单伫立的篮球架,满目疮痍。时至今日,看着这些历史的样子,都感觉到心里无处安放的疼痛,那种亲历者的无助感,仍然可以感同身受。如果说汶川大地震是大自然给四川盆地的一次极端考验,那么今天的城乡新貌就是新农村建设交出的一张优秀答卷,不仅一寸寸抹消了灾难留下的印记,还将城乡基础设施配套推进了10年甚至20年,新农村建设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一刻,我真真正正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凝聚力和众志成城的硕果,那里的人民已经在祖国的帮助下恢复了家园。

水磨镇地处龙门山断裂带,作为汶川县受灾最重的农村,今天已巨变成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的样本,城里人梦寐以求的“林间别墅”成为乡间随处可见的风景;村民们不仅告别了脏乱差,还像城市居民一样打起花腰鼓、跳起坝坝舞,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一条条平整宽阔的水泥路和一片片布局有序的新型农业集中发展区,农业产业化规模和效率都大幅提高。这一切变化,正与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大目标不谋而合,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思想一致。思绪飞转,村民欢然,眼中林盘绕院、农房错落的新村格局,已然衍生成一幅优美的原生态田园画卷,让画家们满腔热情地用画笔记录下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的美丽画卷,描绘出汶川震后的村民新颜。

在绵竹“中国年画村”村道两旁,古色古香的路灯杆上悬挂着别致的年画灯笼,年画牌坊、年画广场、年画湖一字排开……整个村落就像一幅层次丰富的年画画面。在市场上,一幅绢丝年画要卖到1万余元,却供不应求。这里拥有非常丰富的民族工艺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画村已聚集了上百位专职画匠,使这些遗产得以活化,每年创造不菲的销售额,助力乡村文化产业的振兴,让原本岌岌可危的绵竹年画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这是村民们从未想过的美好图景。灾后重建背景下的乡村振兴,让村民的生产生活形态发生了改变,在注重文化传承的前提下,对产业发展长远考量。年画村里有一座充满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的艺术馆,同时又是一个培育年画传人、发展年画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综合基地。各地的年画传承人、创作者可以在此互动交流,年画文化的传承获得了更广阔空间,也让绵竹年画借助这个平台,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文脉有序,国脉相连。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中国进入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一如既往对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视,充分显现出全国上下推动实现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信心和决心,为文化振兴、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艺术家、文艺界政协委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理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聚焦新时代、新目标、新任务、新理念、新格局,切实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为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

2021-05-24 刘广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964.html 1 乡村振兴美如画 6,96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