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三同”活动山东小分队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一首荡气回肠的歌曲,唱出了沂蒙老区人民的朴实和善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人民政协报社“三同”活动第十批队员一行5人来到革命老区、“沂蒙精神”的承载地——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
到达开展活动的武台镇,迎接我们的不是一位第一书记,而是“浩浩荡荡”的驻村第一书记方阵。“四大书记”王立波、郑兆相、庞磊、李环宇,4位来自山东省政协的同事,现在分别驻村担任第一书记,成为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亲密战友”。
2019年4月,“四大书记”来到武台镇,扎根扶贫两年多,成绩显著、感触颇深,与当地干部群众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与“四大书记”一起“三同”,队员们十二分的激动。
来到武台镇的第一件事,就是跟着第一书记熟悉村貌民情。武台镇蒋里村的第一书记郑兆相“拔得头筹”,邀请我们先去他的村里看看。
蒋里村位于武台镇北部,背靠大山,紧挨蒋里水库,由蒋里村和西王村两个自然村组成。因为有水,一进村庄,就能看到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河水清澈、河道整洁;河里有嬉戏的鸭群,岸边是成荫的树木和修葺整齐的护栏。远远可以望见一座新建的木质结构廊桥,村民正在此休息聊天。再看河岸两旁,村民的民居整整齐齐地排列着,粉刷一新的外墙上还绘着具有民俗风情的墙画……虽是地处北方沂蒙山区,蒋里村却有着难得的水乡风貌。
蒋里村有水,但多年来,水给蒋里带来的并不是富饶,而是困扰:因为紧邻蒋里水库,每逢水库泄洪,村里的河水就会暴涨,沿岸民房就要遭殃。
村民高玉梅和婆婆孙兆娥就住在正对着新廊桥的房子里。因为桥就在家门口,高玉梅经常带着婆婆坐在桥上休息。高玉梅说,这座桥很早以前就有,但因为没有遮挡、周围环境也不好,所以并没有村民把这里当作休息的场所。但现在不一样了,自从第一书记来了,给这座桥修上走廊、整治了周围河岸环境,这里不仅成了村里的标志性景观,也是村民们最喜爱的休闲场所。高玉梅一家人以前还觉得房子在河边不好,因为每次发水,首先受影响的就是自己家。但自从桥修好了,这里成了人人羡慕的位置,因为守着全村最美的风景。高玉梅也第一次觉得,河里流淌的不再是困扰,而是“幸福”。
溯水而上,尽头就是蒋里水库。水库四周的半山坡上,是村民们种满了黄桃和红薯的农田。上山路上,我们遇到了西王村村民、村里的网格员高波。得知我们是准备上山去看水库和新修的蓄水池,她告诉我们:别看村里就有水库,可以前大家对水库没什么感情——因为年久失修,最担心的就是溃坝危险;因为没有蓄水池,每逢遇到大旱,就算有水库,灌溉山上的田地,依然需要靠人力拉水上山,杯水车薪,眼看着苗木蔬果蔫秧垂叶,心急如焚、徒唤奈何。
高波说,除了灌溉的水,上山干活的路也是大问题。因为生产道路没有硬化,每到雨季,泥泞的道路极大地阻碍了车辆运输,赶上山里桃子收获的季节,只能靠人一点一点往下抬。高波指着如今山坡上的硬化道路说,现在不一样了,自从第一书记来了,帮村里争取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资金,上山的生产路修起来了,农用车可以直接开到田间地头,运输桃子也更方便了。更让大家高兴的是,去年水库进行了加固修缮,还在山上修了蓄水池,把水库的水引到蓄水池。农田需要灌溉时,就可以通过事先安装的管网直接引到地里,大家浇地也再不用自己担水上山了。
庄稼也喝上了幸福水,庄稼人的心里安了,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郑兆相说,作为第一书记,村民是否认可你,就是看你能不能解决那些看得见、摸得着、最迫切的问题。而对于蒋里村来说,解决了水的问题,就是解决了民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