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志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共同在京发布了《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0~2021)》(以下简称绿皮书)。绿皮书指出,粮食安全底线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要尽快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技术。
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更高更复杂
绿皮书指出,新发展阶段应更好地把住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新发展阶段,中国粮食供给和消费来源日益多元化,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更高更复杂。
考虑到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必须继续发挥好粮食保供稳价对经济社会全局的支撑作用。粮食供求关系及其价格走势,既是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其他行业、部门和产业产生广泛影响。
比如,以稻谷和小麦为代表的供给保障状况及其价格水平,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工资水平。以玉米和大豆为代表的供给保障状况及其价格水平,直接影响养殖业成本,关系到居民的“菜篮子”和食品消费的经济负担。粮食价格还是形成其他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比价的基础。
如何保障粮食安全,绿皮书也给出了建议。
绿皮书指出,2021年,确保粮食总产量6.5亿吨以上,力争玉米等供求关系能够再度宽松,做好饲料粮的保供稳价工作,促进生猪生产加快恢复和牛羊等产业加快发展,除了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之外,关键是要强化政策措施在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的积极作用。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措施提出重要意见,包括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扩大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等等,绿皮书认为,核心是能让种粮农民获得政策性补贴实现合理收益。同时,要加强粮食市场监测,合理引导市场主体预期,及时通过增加供给和定向拍卖等有效措施对市场异常波动进行调控,促进价格稳定和市场健康运行。
粮食安全底线要抓住耕地和
种子两个关键
绿皮书指出,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
为此,专家表示,人均耕地少和后备耕地资源缺乏是中国基本国情。粮食比较效益偏低格局不可能也不会改变。这些都决定了不能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耕地资源禀赋劣势和各种建设“争地”难题。粮食亩产不断提高,绝不能走不惜牺牲资源环境等代价追求高产的老路。要提高有效可持续粮食单产,根本要靠科技力量。
为此,绿皮书建议,一方面要加快《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进程,完善各级粮食安全责任制,党政同责,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进一步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及管理办法,探索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路径,把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好,为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提供耕地支撑。
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必须自立自强,突出抓好核心领域的基础研究,引领有效可持续提高粮食单产各方面的技术攻关,特别是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大力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粮食优良品种育繁推体系建设和基地建设,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提高玉米和大豆等粮食作物单产水平的科技创新之路。
尽快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技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双循环”战略离不开农业的参与。绿皮书指出,作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起点和基础,中国农业面临自然资源不足、增产潜力有限、供求结构错位等现实问题,必须统筹利用产品、资金、技术三个层面的内外循环,才有机会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持食物消费升级和保证资源可持续的三重目标。
绿皮书认为,无论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还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核心都是要减少对国外市场和资源的依赖,尤其是减少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
要实现农业技术的循环,主要靠进出口技术和国际人才交流两种方式。进出口技术方面,中国多年来积极从国外引进提高农业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先进农业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农林牧渔业共引进国外技术合同46项,合同金额0.46亿美元,国内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同时中国也注意向国外输入技术,最具代表性的杂交水稻技术目前已在30多个国家推广。
即便如此,中国农业依然面临核心技术缺位的问题,种质资源、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依然高度依赖国外技术,这成为中国农业的一大“痛点”。中国应着力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彻底改变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的现状,实现农业技术上的以内循环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