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安强
均衡协调的水资源配置是构成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如何确保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顺利实现与持续巩固,是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回答的重大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江都时,指出要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严重的水资源供需矛盾需要我国对水资源进行“二次分配”,实现“二次分配”的根本出路在于南水北调。目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实现了水资源更为均衡、合理的配置,经过一段时期以来的持续运行,工程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重塑了我国水资源分配格局。
为了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经历了不同发展历程。从需水量、可调水量以及调水能力等方面考虑,受制于技术经济条件,每个历程对水资源的配置,基本上局限于一时一地,远远满足不了国家对水资源战略方面的需求。南水北调工程打破了这种局限性,跨越不同地理单元,协调不同行政区域,连接不同江河流域,集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系列重大成果。具体到水量分配上,它又具备多水源、多用户、多阶段、多目标、多决策主体等鲜明特性。
南水北调总体规划年均调水量为448亿立方米,接近一条黄河的水量。调水量决定了其影响的战略性,它能基本改变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逐步破解影响北方经济发展的“瓶颈”,对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它可使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多座大中城市摆脱缺水制约,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机会和空间,有效缓解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南水北调的战略性,决定了其影响的全局性。它再塑了水源区、受水区和工程沿线的自然生态环境,再塑了社会群落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质量,间接地重构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安全格局、生态格局和发展格局,为其永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水北调工程影响的全局性,决定了它的不可替代性。我国对水资源的配置布局体现出了对历史、对人民的高度负责。南水北调工程经历了战略谋划与科学论证,是在充分考量节约用水、挖掘当地用水潜力、海水淡化等各种开源节流的措施后,慎重作出的战略决策。工程效益的稳定持续发挥,越来越有力地证明其强大的主导性和不可替代性。
水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构成部分,水安全决定着国家安全水平。考虑到我国基本国情水情,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关键途径即实现国家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南水北调工程有效实现了这一目的。截至目前,工程累计将400多亿立方米优质长江水调至北方广大缺水地区。如果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实施完成,我国将建立起沟通长、淮、黄、海四大流域的“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国家大水网,4亿多人口受益。
南水北调工程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承担着缓解我国北方地区缺水问题的重大职责。其巨大的工程体量,重塑了国家宏观格局战略,必将永远“造福人民、造福民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在水资源分布上是北缺南丰,一定要科学调剂,这件事还要继续做下去,发挥好促进南北方地区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作用。”随着水资源配置的日益合理和均衡,南水北调工程必将源源不断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注入动力与活力,润泽美丽中国盛世图景的每一处纹路,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撑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