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茹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约为3.3亿,2009年至2019年十年时间,中国冠心病手术从23万例发展到超过100万例,年增长速度达10%以上,按每台手术平均安装1.5个支架计,一年累计支架使用量约为150万个。2020年11月,国家组织开展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冠脉支架从集采前均价1.3万元左右降至700元左右,降幅90%以上,患者经医保报销后,自付费用由万元降至百元左右,价格“高台跳水”为“望架兴叹”的心血管患者带来了福音,也让医用耗材“价高离谱”掀开了冰山一角。
然而,随着中选结果落地执行,也出现了一些差强人意的情况:供应服务跟不上,中选支架部分规格型号供应满足不了事先诸多不确定性的手术需求,原有一些企业赠送的“手术培训、跟台指导”服务不见了踪影;群众使用有疑虑,这么“便宜”的支架装进体内,质量得不到保证可咋办?在价格相差20倍的中选与非中选支架面前,一些患者宁愿相信“一分钱一分货”;配套政策缺合力,货款结算、医保支付标准、激励措施等尚未协同明朗,企业市场预期及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如何“好事办好”,让中选冠脉支架“叫好又叫座”,应进一步在制度机制上下功夫。
一、招有规定,用有规范。
借鉴药品带量采购的有关经验做法,由国家相关部门(如医保、财政、卫生、药监等),制定出台采购和使用管理办法,如明确中选支架与非中选支架的使用比例,明确非中选支架的医保支付标准等。对中选支架加强生产、流通、使用全链条质量监管,实现支架“可追溯”,确保其安全可靠有效。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消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疑虑。
二、腾笼换鸟,激励约束。
一台心脏支架手术,需要多名医护人员,穿着重达15斤左右的铅衣,在X射线环境下开展,名副其实的“高难度、高精度、高强度、高危害”。然而,由于长期“以耗材养医”,医务人员劳动价值往往被“忽略”。如今,支架费用大大降低且零加价销售,按照一台手术平均安装1.5个支架计,即可节约费用约1.8万元。“笼子”腾出来了,还得让“鸟儿”唱得欢!建议在实行医保节约经费结余留用的基础上,适当调高手术费用价格,并建立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只有让医疗技术服务价值得以体现,才能充分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性。
三、蹄疾步稳,实施扩面。
冠脉支架国家集采只是治理高值医用耗材价格虚高改革的“第一单”,人民群众期盼更多品种医用耗材实行带量采购。有关部门应统一规划,合理分工,协同推进。一方面,尽快将心脏支架手术的其他配套医用耗材(如球囊、导丝等)纳入集采,真正将冠心病患者医疗费用降至最低;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加强医用耗材质量评价研究,加快构建医用耗材行业标准和疗效评估体系,有效破解医用耗材品种繁杂,即使同一类别产品在参数工艺等方面均可能存在巨大差异而导致的质量评价难题,更好促进公平竞争及行业良性发展,也为推动医用耗材带量采购扩大品种范围奠定坚实基础。
四、稳定预期,保障供应。
带量采购的精髓在于: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确保回款。稳定企业预期,一方面要督促和指导医疗机构优先采购和使用中选产品,确保如期完成约定采购量,另一方面则要改进货款结算模式,参照药品带量采购,推进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切实降低企业财务、管理等成本。与此同时,在保障中选产品的质量和供应方面,与药品标准通用性特点不同的是,手术患者需用支架规格型号事先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中选企业在产品供应的规格齐配、相应培训指导服务,以及认领必要的“损耗”等方面,应有事先承诺背书,确保“降价不降质”。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江西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