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委员故事

冉千平:“硬核”竞争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通讯员 朱梅

冉千平:

第十三届南京市政协委员,民建南京市委会经济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东南大学首席教授、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一次次站上领奖台的冉千平,年轻得令人羡慕:2007年,冉千平获得“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时 34岁,是30名获得者中年龄最小者;2013年获得“南京十大科技新星”时才40岁,是当中最年轻的那一个;2016年获得“南京市科技功臣奖”时,他依然最年轻……

这位身材高大、不苟言笑的科技工作者,常常微皱着眉头。而令他显得神采奕奕的,是那双在眼镜背后的黑亮眼睛里,时常闪烁着的光芒。

年轻且有为的他,并没有一个绝高的起点。

■从大山深处走来

冉千平是从重庆大山深处走出来的。1973年,他出生于重庆市巫山县的一个小山村。对于巫山,很多人的印象是毛主席《水调歌头·游泳》“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描述。

但在冉千平的儿时记忆中,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教育状况很落后。“那时候农村小学基本没有专职的教师,很多小学教师连小学都没毕业。”

时隔多年,冉千平依然记忆清晰:“小学入学时班上有42名同学,毕业时仅剩10人,全镇只有100人可以考上初中,而我成了班上唯一的幸运儿。”数字背后,验证的正是农村孩子狭窄的出路。

“上中学非常不易,每周我需要往返学校和家中一次,每次都有50多里的山路要爬。去学校的路上,还得背着一周要吃的粮食。冬天脚都冻烂了。”每次回学校的漫漫山路上,冉千平最期盼的就是能尽快到达远方有云朵飘着的山顶,到了那里就知道离学校只剩一半山路了。艰苦的经历教会了冉千平吃苦耐劳。“那时为了读好书,真是什么苦都能吃。”

由于偏科,冉千平高考没能考入理想的重点大学,被调剂进了华北工学院(现为中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虽然是“二本”,但仍是全乡第一位大学生。

进入大学后,冉千平渐渐地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化工专业,反而对材料科学更感兴趣,他认为,“新材料可以改变世界。”于是经常去材料专业班级蹭课,并如愿考取了四川大学高分子专业的研究生,从此正式投身材料科学。

2000年,研究生毕业的冉千平被时任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建材所所长、如今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缪昌文教授招入团队,从此踏上了先进建筑化学功能材料的研究之路,和混凝土打上了交道。

■如混凝土一般坚实

选择混凝土这条道路时,冉千平也并不能预知前方是荆棘还是鲜花,是巴掌还是喝彩。一旦选择就意味着必须走下去,走过天昏地暗,走向艳阳高照,但沿途相伴的是什么,只有走过的人最清楚。

“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强度范围广。”冉千平和他的研究对象一样,具有“混凝土”般的品质。认识他的人都说,他身上有股不服输的韧劲。

实验是科研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方式。但直到2006年底,冉千平博士才开始招第一位实验员。做科研的人,不仅要自己思考,更要自己动手,才能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即使成长为科研带头人,冉千平多年来也一直在科研一线亲力亲为,很多产品的中试他都是全程参与。

有次产品中试,为了能够大规模生产混凝土外加剂的核心原料,冉千平在工厂里连续熬了七天七夜。困得实在不行了,就在反应釜边上打个盹,醒来后继续工作。“说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那是事实。不能睡得太实,工业放大(在工厂较大规模生产)不同于实验室操作,实验室只生产几十克,而工厂要生产几十吨,环境改变和数量增加,都存在着变数,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

生产结束后,冉千平拖着疲惫的躯体回到家倒头就睡,早上醒来他嘴里冒出了血。“家里人很担心,觉得是玩命,还好没有什么大碍。”冉千平始终抱持着这样一种信念:吃苦是科研人员最基本的素养,任何创新都没有捷径可走,必须深耕一线,才能积累经验。

■让“进口货”退下神坛

在建筑工地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建筑工人将水泥加水后和沙子、石子搅拌使用,同时,在搅拌过程中,还需要加入外加剂,以增强混凝土的流动性和提高强度。这些传统混凝土外加剂大多采用有毒的甲醛物质制成,有时还会采用强腐蚀性的发烟硫酸或浓硫酸进行磺化反应,对环境有严重污染,但因为价格低廉而被广泛使用。

在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的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市场基本被国外公司垄断:一吨成本在三四千元的混凝土外加剂,卖到国内高达三四万元。这种国外进口的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由于价格高昂,只有在国家重点工程领域被局部使用。

冉千平决心要打破这个困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出身的冉千平,用化学思维开发新材料,用新材料提升混凝土性能。而实现建筑业“环保、节能、高效、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他研究的重点方向。

冉千平率先在国内开展了高性能化学外加剂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从2001年开始,冉千平将它作为科研项目申报并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得到几十万元的科研经费。这让冉千平很受鼓舞,“这说明,国家开始重视它的国产化了。”

那时的冉千平,浑身充满了干劲。住宿和上班都在同一栋楼里,他晚上想到了什么好点子,马上就穿衣服下楼做实验,有时甚至就在凌晨三四点。不幸的是,他的科研刚刚取得突破性进展,他就遇上了一场交通事故。在医院躺了两个多月,冉千平总牵挂着工作,腿还没有完全好,就跛着出院了,泡在实验室继续做实验。

功夫从不辜负有心人。2002年,冉千平及其科研团队终于成功开发了新一代的接枝聚合物类产品,解决了中低流动性混凝土流动度损失大的难题,成功实现了产业化。新一代国产混凝土外加剂应运而生。

通过国际招标,冉千平团队研制的新一代混凝土外加剂击退了国内外十几家竞争对手,被连云港田湾核电站采用。这是国内核电工程首次采用自主研发的混凝土外加剂,也是第一个没有出现一条结构性裂缝的我国核电工程,一举打破了跨国公司在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领域的垄断地位。

■“掌握了核心技术,

中国企业不惧怕竞争”

冉千平带领他的团队,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混凝土外加剂技术。他们研发的系列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可以减少约60%的水泥,取而代之的则是工业废渣的高效利用。

高性能外加剂可以实现现代混凝土的自动化施工,并且调控凝结的速度,大幅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寿命,很好地满足超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核电、水电和国防建设的特殊需求。并且,这类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是由水性高分子构成,主要原料在日化用品中被普遍采用,对环境和人体无污无害。

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是,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建筑成本。以盖一栋七层楼房为例,在同等施工技术条件下,采用现代混凝土盖起来的楼房比运用传统方法盖起来的楼房消耗的材料成本可降低约30%。成本降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混凝土凝结速度可控,过去需要十几天才能盖第二层楼,现在仅两三天即可,大大缩短了建筑工期;另一方面是大量的工业废渣取代了水泥,也提高了使用寿命。此外,外加剂的价格,不到原来进口价格的20%。

现在,全国重大工程几乎都用上了冉千平团队研发的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包括三峡大坝、苏通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港珠澳跨海大桥、岭澳核电站、武广铁路客运专线、京沪客运专线等一百多项国家重点重大工程。在江苏省内,润扬长江公路大桥、苏通大桥、南京市的玄武湖隧道、九华山隧道更是这一技术的最早受益者。

“这些年,我最大的成就感来自在大工程招标时,我们用自己的技术把那些曾经看不起我们、漫天要价的外国公司比下去。掌握了核心技术,中国企业再也不惧怕任何竞争。”冉千平自豪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冉千平团队的研究成果,打破了跨国公司对我国相关领域高端市场的垄断,还逐步出口到欧美、东南亚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普遍运用到市政、民用工程中,成为行业主流,有力推动了我国土木建筑工程的技术进步。国外混凝土外加剂一下子被拉下“神坛”,价格已经降到了现在的三四千元一吨。

■一颗科技强国心

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的推广和应用,为冉千平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面前,冉千平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他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打破外国人对中国科研的认知,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改变。

满怀着科技强国的热忱,冉千平深耕科研一线,全力为“中国创造”不懈奋斗,不断作出新的贡献。他主持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在内各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80余件,美国、欧盟授权国际专利4件;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参与制修订国家或行业标准8项。

在促进现代混凝土施工技术进步的同时,冉千平和他的研发团队大幅提升了混凝土的质量和耐久性,引领混凝土行业向生态、低碳、节能方向发展。目前,冉千平正带领团队结合新型聚合技术、计算化学、纳米科学、仿生技术开展实现混凝土超高强、高韧和高耐久性方面的前瞻性研究,以期为我国由建筑大国向建筑强国的转变贡献一份力量。

■“黄金时代”

作为来自民建界别的南京市政协委员,冉千平深深明白一位政协委员、党派成员所肩负的神圣使命,他时时提醒自己在立足本职多作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密切关注科技创新前沿和经济发展动态,敏锐发现问题,及时反映问题,经过理性思考,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冉千平先后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南京市创业创新人才激励体系的建议》《关于出台普惠性南京市企业硕博士创新人才集聚计划的建议》《关于加强骨干企业在实施“两落地一融合”工程作用的建议》《充分发挥科技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大中小型科技企业相互衔接、共同发展的“企业科创森林”》等提案,努力为创新驱动发展鼓与呼。

2020年,在参加民建南京市委会的参政议政专题座谈会上,冉千平结合自身工作谈到了化工新材料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中的困难,有关领导当即建议以他为主成立化工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课题组。会后,在民建南京市委会经科委的牵头下,冉千平认真开展调研,执笔撰写调研报告,数易其稿,最终形成《关于我市化工新材料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这篇调研报告得到了广泛重视,先后被民建南京市委会、江苏省委会用作省、市政协全会大会发言及集体提案。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奔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潮头。不惑之年的冉千平倍加珍惜这个属于科技人的“黄金时代”,他说他有一个梦想:“希望通过我们这代人的努力,使混凝土材料由传统的脆性材料向韧性材料转变,实现混凝土行业的颠覆性创新。”我们期待着,冉千平带领他的团队在这个时代里继续绽放光彩。

(作者系民建南京市委会宣传处副处长)

2021-05-18 朱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628.html 1 冉千平:“硬核”竞争者 6,62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