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调查研究

银发经济期待发光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发展银发经济”调研综述

调研组在浙江杭州市绿康阳光家园调研

调研组在浙江嘉兴市乌镇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调研

调研组在江西南昌市天同健康产业发展集团调研

本报记者 孙金诚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由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老龄化将达到最高峰,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接近30%。如此庞大的群体,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一方面,随着生活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显著改变,逐渐从生存型走向享受型;另一方面,“十四五”规划提出“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更是给予其无限可能。

银发经济又叫老年经济,主要是指与老年人群相关的经济活动,包括日常消费、家政服务、健康服务、旅游娱乐、教育服务等。在政策利好的背景下,银发经济被视为拉动内需、扩大就业的朝阳产业,正成为不少企业眼中的蓝海。但也应看到,我国老年消费市场目前还存在消费环境不完善、产品种类不丰富、监管有待加强等问题。如何打通“堵点”,推动银发经济发展?4月12日-1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何维率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调研组,就“发展银发经济”赴浙江省和江西省开展调研,以期在解决问题中谋求发展,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激发老龄化带来的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银发产业,多从供给侧发力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他辛劳为民族……”4月12日,浙江杭州市万科随园嘉树养老公寓,89岁的魏巧丽老人一边弹着钢琴,一边与调研组成员合唱。气势磅礴的旋律、慷慨激昂的歌声,让人的内心震撼无比。

“我在这里住5年多了,这里不仅有全心全意的服务和尽善尽美的生活,还有比较丰富的业余活动,比在家生活要有意思得多。”虽然已89岁高龄,但身着一袭红礼服,满头银发的魏巧丽老人思维敏捷,声音洪亮,兴致勃勃地向调研组讲述老年公寓的生活情况。

2015年,魏巧丽夫妇决定住到养老机构。“起初儿子和女儿觉得我们住养老公寓,他们没颜面。后来,经过对比和体验,我们确定到这里养老。他们最终尊重了我们的意见。”

魏巧丽离休前是小学教师,教了30多年小学语文和音乐。入住养老公寓后,她利用文艺特长,积极发挥余热。“每天都非常快乐充实,这就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吧。”魏巧丽乐呵呵地说。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借助社会力量养老往往被视为是晚景凄凉或子孙不孝。

但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一些老年人的养老心态和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选择到养老服务机构安度晚年,以满足晚年生活照料和健康护理的需要。由此催生了各种各样的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和场所,不断开辟、创新出许多新的养老渠道和养老方式。

调研组看到,浙江、江西各级政府大力推进医养护一体化养老、老年健康产业发展,加强康养体系建设,推进康养联合体项目布局。此外,一些房地产企业、保险机构和医药健康企业基于自身的资产优势,以及产业关联优势,也积极布局养老服务机构,着力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养老产业链。

调研组认为,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银发经济因蕴含巨大消费需求及与“稳增长”“调结构”发展方向的高度契合,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开发银发经济不仅是增进老年人福祉、建设老龄化背景下美好社会的需要,也是推进国内经济增长和供给侧改革的新动力。同时,调研组也指出,目前,我国银发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庞大的需求相比,还存在有效供给明显不足,缺乏规模效应等问题。

“目前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多属于基本生活服务性的,入住的活力老人居多,针对失能、半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服务机构严重缺乏。”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原党委书记方来英认为,我国养老市场存在着明显的供需失衡、供给单一问题,不仅影响老年人美好生活需求的满足,也影响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满足日益多元的养老服务需求,进一步促进银发经济发展,需要推动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鼓励公立养老机构与民营养老机构齐头并进。”

“中国用不到3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上百年才完成的老龄化进程,这意味着我国银发经济也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全国政协委员、火箭军原副司令员陆福恩表示发展银发经济的必要性缘于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因此,在发展银发经济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公立养老机构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银发产业的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为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事业和银发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事业和产业的关系。”在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原总政治部主任助理岑旭看来,养老服务机构还是“事业”单位“市场化”发展比较符合国情。“养老毕竟是公益事业,直接得到政府的政策优惠和工作方向掌控可防止‘见利忘义’的偏颇。另外,养老服务机构又是市场服务的门类,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信访局原局长舒晓琴则建议,根据我国实际,研究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银发经济与相关产业促进政策体系,从财政资金投入、土地供给、基础设施建设、平台搭建、人才培养、学校医院等现有公共资源对接以及税收优惠、地方政府工作评价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支持和激励政策,引导、鼓励民资进入银发产业,形成良好的孵化、培育、发展和竞争环境,同时必须要加强监管。

与舒晓琴的观点相似,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副主委盛颂恩建议,出台国家和地方银发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明确银发经济作为新常态下新经济增长点的定位和贯穿于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属性,同时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有计划地促进市场发育。“在具体推进中,可以让示范区先行。”盛颂恩提出,鼓励长三角地区等经济发展条件好、老龄化趋势显著的地区将发展银发产业、推进银发经济纳入社会发展规划,打造特色创新发展示范区,探索发展新模式、新路径。

挖潜赋能,撬动万亿市场

仅7.9公斤的轻便轮椅、全自动上臂式血压计、电动护理床、可折叠拐杖、便携式坐便器、安全入浴椅、专供手部功能退化老人使用的筷子……

在浙江华源医养科技有限公司,各式各样的适老用品让调研组成员大开眼界。如果不是亲临现场,一般人很难想象仅为老人提供方便的生活日用品有这么多种类。

“我们家店这种实用小产品大概有100多种。这个造型奇特的碗,可以让老年人在吃饭时,一侧方便勺子进入,一侧则可以利用内向坡度形成的力,将饭菜放入勺子里。”讲解员一边讲解,一边演示。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银发经济呈现蓬勃发展之势,老年人用品和服务供给数量和品种不断丰富。对生活日用品的需求,只是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一个方面。老年人在衣、食、住、行、游、购、医、娱等各方面,都有着广泛的需求。据有关部门测算,“十四五”时期养老服务消费市场规模将达到2.68万亿元。

调研组认为,我国养老产业和老人消费市场都蕴含着无限潜力,在老龄化日渐严重的当下与未来,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可谓正当其时,这既是顺应老龄化趋势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拓展消费市场潜力、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不过,调研组也指出,尽管老年用品市场前景广阔,但从目前市场供给程度来看,依然只能算是刚刚起步,处于市场培育期。

“我国银发消费市场存在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供需矛盾较大、发展不平衡、规范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建议,围绕行业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基础研究、产品开发、产业化推广等方面的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最终提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占领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的制高点。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看来,我国老年用品市场活力尚未充分激发,老年用品不仅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种类较少,同时,也缺少行业质量标准,生产工艺较差,产品质量不高。她建议,激发老年用品产业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通过不断研究如何更好地服务老人,不断创新,甚至带来装备制造业的提档升级。

此外,贺丹还建议,建立老年用品领域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以此培养老年用品市场的消费信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而言,国内养老地产行业无论开发模式还是营利方式等,都尚存诸多疑问和待解难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海淀区政协副主席陈双认为,养老地产不应该完全是地产,涉及方面很广,是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医疗护理、康复、健康管理、文体活动、餐饮服务,以及日常起居呵护。“养老地产业带有一定的公益性,应该在服务上多做文章,不只是房地产商卖房子那么简单。”

“银发经济并不仅仅局限于医疗、养老、服饰等领域,互联网的发展也影响着银发经济。”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江西省委会主委史可表示,“银发一族”将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势力。引导老年人充分参与并享受数字化生活,不仅能够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包容,也能更好地挖掘“银发经济”潜力,还能有效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养老服务资源,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对于弥补养老服务短板、改善养老服务供给、提升老年人口生活品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切消费都应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中国老龄协会权益保护部主任刘增瑞认为,促进银发经济,提升老年人消费,既是敬老爱老、精准服务老龄群体的一种体现,也是拉动内需、搞活经济的重点,要从发展多样化、高质量的老年产品和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入手。“商家应摒弃对老年人的过时认知,重新为这一特殊消费群体做精准画像,把握好不同情况老年人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丰富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银发经济市场供应链,实现银发经济市场供需平衡。”

多方发力,突破人才困局

“我们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早上5点多就要起床,帮老人洗漱、穿衣、擦身子、喂饭,整理内务、打扫卫生,陪老人散步、聊天、做操,帮老人洗澡,一直要忙到晚上8点老人睡觉,睡觉时还要观察老人有无异常……”在江西九江市社会福利中心,养老护理员小张向调研组讲述了她一天的主要工作内容,“一天工作下来,是挺累的,我们每个护理员平均要护理2至3个老人。”

小张告诉调研组,她们中心有20多位护理员,平均年龄55岁左右,每月包吃包住收入在4000元左右。

据了解,在九江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以下岗再就业人员居多,还有部分外来务工人员,这使得养老护理员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调研组表示,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城市的经验表明,银发经济前景非常广阔,市场也会越来越大,从事养老服务行业大有可为。但是,正处于探索投资阶段的我国养老行业,目前养老人才极其匮乏,从业人员老化,后备人才不足,养老服务业的从业人员非常不稳定,专业化也尚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已经制约了银发经济发展。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约2.5亿老年人口中,失能、半失能老人达到4000多万人。与此同时,养老护理从业人员仅有30多万名,缺口巨大。

“服务是养老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环节。”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军表示,养老服务的落地形态,不仅仅局限于去养老院。“我国的老年人大多为居家和社区养老,发展银发经济需要借助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大消费场景来进行落地。但是如何将居家、社区、养老机构相结合,则需要真正有专业技能、热爱这个行业、尊重生命的人来进行连接。”

在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丁金宏看来,养老问题并非单纯的老人吃喝拉撒问题,更主要的是“带病养老”,这部分老年人,亟须医养结合的康复型养老服务。

“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需要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专业性的、医和养相结合的长期护理服务。”丁金宏坦言,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以及整个社会上的需求,专业护理队伍的人才还是很缺的。他建议,借鉴发达国家养老服务业发展经验,为养老机构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及医疗设备,建立医养结合的专业化养老模式。

“其实养老护理对医护人员的要求并没有医院那么高。在国外,普通人员经过3至6个月培训拿到相关资质后就可以上岗,但是目前国内提供这种培训的医学院还很少。”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原副校长罗建红表示,由于现阶段养老机构的工资待遇、员工福利等方面并不如传统医院,因此,很少有医学院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愿意从事老年护理工作。“重视人才、善待人才、留住人才是养老产业良好发展的必要途径。”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上官新晨建议,正确面对现阶段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对接中的不足,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将产业、企业、岗位相结合,全面融入职业院校的养老服务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好各环节的对接机制,提高养老服务专业教育水平,重点培养学生的养老服务业专业技能与素养,为我国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养老产业服务人员。

“养老产品不同其他产品,很多老年人对功能性产品该如何使用,是需要专业人员示范并提供建议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徐念沙认为,养老产品要根据其定位来匹配在什么样的社区销售、由什么样的人去为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这需要精准度、专业度,但上游对中下游的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目前也是行业的短板。”

“推动银发经济发展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资源禀赋,从可持续的经营管理和专业化照护老人来着手,科学推进医养、康养有机结合。”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培安表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需要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激发各类主体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并完善医养结合服务购买机制,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或其他政府基金,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所提供的医养结合服务。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行业管理与激励机制,加大落实与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人才激励与培训机制,及时更新出台相应的行业规范条例,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2021-05-14 孙金诚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发展银发经济”调研综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473.html 1 银发经济期待发光 6,47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