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春秋周刊

季羡林识“骡”

沈治鹏

季羡林出生时,祖父母双亡,家道由此中落。他父亲兄弟三人,无怙无恃、孤苦伶仃,一个送了人,剩下他父亲和另一个叔父。他叔父万般无奈逃到济南去谋生。

季羡林6岁时,他叔父经过多年打拼,已经立稳脚跟,于是他离家投奔到叔父家。他叔父看重读书,便送季羡林进私塾念书。叔父对季羡林期望值很高,要求极严。自己虽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完全靠自学,经史子集都读了不少。于是亲自给季羡林讲课,选了一本《课侄选文》,教一些理学方面的文章。叔父没有男孩子,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季羡林身上,因此对他既严格又慈祥,影响了季羡林一生。

随后,叔父把他送到济南一师附小上新式小学。学校校长是一个新派人物,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在山东首先响应五四运动,课本改为白话文。课本自然是新式的,国文课本中,其中有一篇《阿拉伯的骆驼》,这是如今众所周知的寓言故事,而在当时,国人对寓言故事并不了解,更不理解。一天,他叔父翻看他的国文课本,恰巧看到这篇课文,不禁勃然大怒,愤然说道:“骆驼怎么能会说话!荒唐之至!快转学!”

于是季羡林转到济南育新小学。由于在读新式小学前,季羡林念过《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四书》之类,认得不少字。老师不经意间,发现他竟然认得“骡”字,大为惊奇,认为他天资聪颖,没必要再读初小,直接就让他上高小。就这样,三年初小季羡林一跳而过,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了自己的学生生涯。

2021-05-13 沈治鹏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414.html 1 季羡林识“骡” 6,41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