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慈善周刊

刘丽萍是一位艾滋病患者,也是山西临汾红丝带学校的生活老师。十多年来,刘丽萍陪伴照料了近50个艾滋病患儿,除了随时关注孩子们的病情发展,刘丽萍更在乎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她希望教会他们自我认同,爱自己,也爱这个世界。刘丽萍说,她有个最朴素的心愿,那就是——

我陪你长大,你陪我变老……

刘丽萍和孩子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郭帅

抱团取暖 彼此治愈

“刘阿姨,母亲节快到了,希望您天天开心,永远这么美丽。”母亲节前夕,刘丽萍坐在校园一角,在温煦的阳光中读着孩子们送给她的卡片,嘴角上扬的微笑显露着她此刻的幸福,在她心里,这是最好的母亲节礼物。

山西临汾红丝带学校于2006年成立,是我国唯一一所专门接收艾滋病学生的义务教育制学校。学校的前身是临汾市传染病医院绿色港湾病区“爱心小课堂”,时任传染病医院院长的郭小平希望给孩子们一个读书的机会,后来,他成了这所学校的校长。

刘丽萍是因为1996年一次手术输血意外感染,直到2005年才第一次发病。“刚查出来觉得天昏地暗,好像一切都失去了意义。”病情稳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刘丽萍来到“爱心小课堂”做志愿者老师。

最初的“爱心小课堂”里有4个孩子,2006年9月1日,小课堂升级为学校,孩子从4个增加至8个,刘丽萍留下做了生活老师。“我至少已经有过几十年的健康人生,而他们从出生起就完全没有选择,孩子们需要一个去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的人。”

红丝带学校里的学生,全部因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大多数孩子都是孤儿。刘丽萍在心里暗暗发誓,她要尽到一份做母亲的责任,让孩子们感受到妈妈的温暖。

上课时间,作为生活教师,她很少和孩子们一起,但她喜欢坐在办公室里听孩子们朗诵或是回答老师的提问。一下课,孩子们就拥进她的怀中,因为疾病和服药,孩子们大多比同龄人娇小,这更让刘丽萍心生怜爱。她和孩子们无话不谈,她喜欢听孩子们讲小时候的事情,这能让她更了解每个孩子,也更知道每个孩子心里的渴望。

现在学校里有20多个学生,刘丽萍要负责孩子们的吃穿用度:孩子们的衣服由她亲自挑选,零食由她精心采购,每天定量发给孩子们。除了这些,最让刘丽萍操心的,是孩子们每天早晚两次的吃药时间,“药是这些患病孩子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享受美好生活的保障。”

年纪大些的孩子懂得这些红红蓝蓝的药片对自己的意义,七八种药片放在手心,就着温水一口吞下去。但年纪小的孩子,吃药就不那么容易。

虽然刘丽萍自己也需要服用抗艾药,但由于每个孩子的年龄段不同,患病程度不同,每个孩子的药都是不一样的。为了督促孩子吃药,刘丽萍曾把每一种药都尝了一遍,“看看到底有多难吃。”还是不愿意吃的,刘丽萍就把药藏到好吃的里,哄骗着孩子吃下去。

让刘丽萍开心的是,今年年初,在公益机构的支持下,一部分孩子用上了新药,每天只需要吃一片就可以达到药效,这也成了孩子们最好的新年礼物。

每当月亮挂上枝头,穿着睡衣趿拉着拖鞋的刘丽萍就更像孩子们的妈妈,她会在宿舍走廊来回地走,催促孩子们做作业、复习功课、抓紧洗漱。有时候,她看到孩子们的宿舍太乱,总是喜欢唠叨个不停,一边督促孩子要整理好内务,一边又自己动手帮孩子收拾打扫起来。

“很难说是我在治愈孩子们,还是他们治愈了我。”刘丽萍说,“不管怎样,学校就像我们的家。我们也都需要这样一个家,一起抱团取暖。”

“我们只是生病了”

刘丽萍平日里爱抹一些亮色的口红,“两年前动了场大手术,鬼门关边走一遭,回来就学了化妆,想漂漂亮亮地生活。”有些爱美的小女孩会偷偷用她的口红涂在自己嘴上,她总会又好气又好笑,告诉她们,这要等她们长大了再用。

女孩们最常问刘丽萍的问题是,“刘阿姨,将来我能结婚吗?”刘丽萍总是耐心为孩子们解答,得到肯定的答案,孩子们总会长舒一口气,开心很长一段时间。

对于孩子的教育,刘丽萍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他们有时也会耍点小脾气,时不时互相闹点小别扭,我就要在里面找一个‘卧底’,整天跟他们斗智斗勇,要不真搞不清楚情况,现在的孩子都太聪明了。”刘丽萍自认是严厉的,常常和校长郭小平“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有时校长夸孩子哄孩子,刘丽萍就负责批评教育,气急了也会吓唬吓唬孩子,年纪大些的孩子在自己的通讯录里会给她备注“虎妈”。

严厉总是源于最深沉的爱,对于这些孩子,刘丽萍总是有操不完的心。她怕孩子们吃不饱穿不暖、受委屈,但她更知道,作为艾滋病患者,前路可能依旧充满挑战,孩子们需要这样的严厉。

小晨(化名)小时候不理解为什么别人总躲着自己,后来学校带着他们参加很多公益活动,他也遇到了不少善意的人,愿意和他交朋友,做一切正常小孩可以做的事情。他慢慢对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有了更深一点的理解,“我先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吧。”

再后来,小晨有机会参演了一部关于艾滋病的电影,这让他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如今他已经长成半大小伙子,每次遇到新的朋友,他从不避讳谈及自己的病情。有时遇到电视台到学校采访,他也会主动说,不方便打马赛克可以不用打。“刘阿姨总告诉我们,我们只是生病了,并没有做错事,不用低人一等,要抬头挺胸地做人。”

在红丝带学校,很多孩子像小晨一样,从自我封闭到敞开心扉,从担忧恐惧到疗愈伤口,从思念过往到展望未来……这背后,是像刘丽萍一样的每个老师耐心陪伴后结出的硕果。

“我们的关系绝不是老师和学生那么简单,我们是家人,是朋友,也是病友。我们更能理解彼此的脆弱和坚强。”刘丽萍说。

15年时间,红丝带学校的孩子有的考上了大学甚至研究生,有的走上社会有了自己的工作。孩子们的成长和变化,让刘丽萍感到欣慰。“看着他们能融入社会,比什么都开心。”

希望学校尽早完成使命

2017年至2018年,一年半的时间刘丽萍进了三次ICU,校长带着孩子们多次去医院探望。“孩子们在我生病的时候叽叽喳喳地鼓励我,这个说‘阿姨你还没看我穿婚纱的样子’,那个说‘阿姨你还没吃过我的烤串’,听着这些我的眼泪都止不住流下来,突然觉得我有了更多活下来的意义,余生很长,我还会继续为学校的孩子挡风遮雨。”

这些年,刘丽萍作为志愿者参加各类艾滋病主题公益活动,呼吁社会更加了解和理解艾滋病。起初决定站在他人甚至镜头面前坦诚自己患病,刘丽萍做了很长时间的心理建设,最后她还是鼓足了勇气。“我们想要其他人不要歧视,自己不坦诚岂不是自己都歧视自己?我只是生病了,并不丢人。”

刘丽萍的自我认同,也给红丝带学校的孩子们打了一剂强心针,“老师并不只是说说,事实就是这样。”学校常有公益活动,大部分孩子现在都会落落大方地和陌生人侃侃而谈。

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2012年5月26日,刘丽萍和郭小平一起发起“国际艾滋病反歧视午餐日”,邀请各界志愿者和艾滋病患儿共同进餐。刘丽萍记得,她第一次参加“午餐日”,大家只是搬些桌椅到学校的后院。小小一片院子挤了上百人,“有明星、企业家、大学生、公益人士。”大家围桌而坐,就吃些普通的家常菜,每张桌子坐几个孩子、几个志愿者,一起吃饭。“我觉得很有意义,让更多的人不惧怕艾滋病人,不歧视。”刘丽萍说。

今年,第十届5·26国际艾滋病反歧视午餐日即将举办。“原来学校周围的农民都很少到这附近,现在宣传得到位了,有歧视的人越来越少,很多村民都愿意和孩子们说说笑笑。”刘丽萍说,老师们最大的心愿是这所学校尽早完成使命,不再有孩子需要承受这样的病痛和苦难。

2021-05-11 郭帅 刘丽萍是一位艾滋病患者,也是山西临汾红丝带学校的生活老师。十多年来,刘丽萍陪伴照料了近50个艾滋病患儿,除了随时关注孩子们的病情发展,刘丽萍更在乎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她希望教会他们自我认同,爱自己,也爱这个世界。刘丽萍说,她有个最朴素的心愿,那就是——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286.html 1 我陪你长大,你陪我变老…… 6,28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