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文博 本报记者 凌云
4月27日中午,简单扒拉了几口饭,重庆市铜梁区旧县街道檬梓村党支部书记周在海就带上笔记本,一溜小跑赶往该区政协牵头的法治乡村建设协商会场。一个农家院坝,一圈凳子,村民、街道和村干部、基层法官、司法局干部,连同从事政法工作的6名政协委员团团围坐,正商量着村里的“法务事”找谁办?谁能办?怎么办?
老周看到,隔壁丁家村的支部书记唐大伦也来了,还听到他在会场上抛出了一个观点——法治乡村建设应该让法院打主力。依据是去年丁家村两户人家因相邻田地谁多占了2厘地闹了起来,村里多次调解无果,最后靠着“一镇一法官”的巡回法庭才调解好。老唐还拉上“2厘田地纠纷案”的当事人现身说法,赢得现场不少掌声。
“我不赞同这个说法!”老周把手举得老高,用反对声跟老朋友打起了招呼,他认为,法治乡村建设必须坚持党建引领。“法院、司法所、派出所、综治巡逻都是专业的,基层的小矛盾多且复杂,不能靠哪一个单位单打独斗完成。”灯越拨越亮,理越辩越明。老周的观点立刻得到了更多的鼓掌支持,大家也纷纷表示,这才是区委实施“党建扎桩、治理结网”工程,推进乡村治理工作的核心所在,也是汇聚13万少云志愿者力量参与“积分制”、“五风”浸润、乡村环境整治等工作的源头活水所在。
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普法知识村民不爱看,看不懂怎么办?如何把信访不信法的认识根本扭转?农村法律人才少,遇到土地纠纷、劳动纠纷找谁最管用?有了大家的支持,老周干脆竹筒倒豆般把工作中的疑问一股脑倒了出来。“年纪大了,看那些关于法律的本本册册很费力。”“一碗水端得平,都会服气。”……
村民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也立即收获了相关部门的回应。区法院副院长张勇表示,除了巡回法庭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外,他们也正探索通过开设手机客户端平台、建设普法微信群发送典型案例等,将传统与现代传播方式融合进入普法过程。区政法委相关负责人坦言,将进一步抓实综治巡逻队伍建设,做好基层巡逻、普法、调解工作,为法治乡村建设尽一份力。
“首先要破除思想上的藩篱。”区政协社法委主任刘兵认为,法治乡村建设最大的拦路虎是普法。如何让老百姓对普法知识爱听爱看能理解是关键。刘兵开出的药方是因人制宜,给种田人讲《土地承包法》,给农业业主、企业老板讲《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给街坊邻居讲《民法典》……
“公平执法才是根本所在。”在司法战线工作了7年的丁生堂委员把目光投向执行难。他认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执法活动、每一起案件办理中都能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才是信法不信访的要义,也是一碗水端平的关键。
“村规民约和乡贤的作用也不能忽视。”身为律师服务团成员的袁登胜委员关注着德治和自治的力量,他希望通过自治的生根发芽,德治的春风化雨,为法治打下坚实基础。
……
怎样依法治村?大家的参与热情高涨,有问题反映,有深度思考,也有对策建议。但让老周印象最深的还是区政协副主席汪德富对院坝协商会的评价:“这既是村民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协商会,也是讲政策、促公平的普法会。”只要让更多的村民在辩理论据中知法、明法、尊法、守法,老周觉得乡村“法味”飘香就不会再有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