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民意周刊

脱贫致富进小康 怒江花开心向党

高峰

2020年,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全面脱贫,这一振奋人心的成绩已经永远定格在怒江州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怒江州各族群众脱贫后发自内心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每个人脸上洋溢的灿烂笑容,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怒江冷暖,牵动大国之心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中缅滇藏接合部,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自治州。全州55万人口,5个“直过民族”占比83.9%。高山峡谷占国土面积的98%,可耕作土地十分匮乏,绝大多数耕地坡度都在25度以上,2014年,全州贫困发生率高达56.24%。州内基层设施建设薄弱,无高速路、无机场、无铁路、无航运,近300公里的大峡谷中,只有一条主路蜿蜒前行。几千个村寨零零星星地散落在崇山峻岭之中。出门一片山、抬头一线天,行路难、过江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如影相随。

怒江州是全国深度贫困“三区三州”之一,是全国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上甘岭”。党的十八大以来,怒江州脱贫攻坚工作全面提速。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怒江州独龙江乡群众回信,祝贺独龙江公路隧道贯通。希望乡村们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战各种困难,科学组织和安排生产生活,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独龙族干部群众代表,提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2015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随即下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一时间,脱贫攻坚的号角震彻怒江百里大峡谷,一项项好政策、一批批大项目源源不断地落到了怒江。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先后多次深入怒江州调研指导脱贫工作。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了7次怒江州脱贫攻坚专题会议,坚持问题导向,细化措施方法,加强统筹调度,扎实推进工作。

怒江脱贫,汇聚万众之力

云南省级部门和怒江州、县、乡抽调近万名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走千村,进万户,推动产业发展、开展东西合作、对接央企帮扶、开展易地搬迁……截至2020年底,占怒江州总人口60%的32万“直过民族”群众脱贫摘帽,全州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伟大跨越。10万困难群众搬出大山,住上新居。17万人口的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完成。保泸公路、独龙江公路相继通车,139座各类跨江大桥使高山峡谷“天堑变通途”。

成千上万名党员把“为人民服务”刻在了闪光的党徽上,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融入了鲜艳的党旗,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庄严承诺送到了千家万户。2015年以来,怒江州先后有40位扶贫工作者永远倒在了脱贫攻坚战场上。

2015年8月,按照中共云南省委统一安排部署,我挂钩联系怒江州泸水市脱贫攻坚工作。2016年9月开始,我又带领民建云南省委会开展怒江州脱贫攻坚专项民主监督工作。5年间,我把“挂牌督战”变为“举牌参战”,把“民主监督”变为“全力帮扶”,和深入基层一线的各级党员干部、政协委员、民建会员们共同参与和见证了怒江州的沧海巨变,共同目睹了边疆干部群众奋斗的汗水和幸福的笑脸。

怒江花开,沐浴党的光辉

怒江脱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成果的伟大实践。今天,边疆人民用他们最朴实的语言和行动,感恩新时代、感谢共产党。

饮水不忘掘井人,致富不忘感党恩。泸水市傈僳族群众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共产党的恩情,我们傈僳人民子子孙孙都要记在心上”。兰坪县群众自发地将“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编成“拉玛开益”等民族曲调,在田间地头劳作时传唱。许多傈僳族、普米族、怒族群众讲不好普通话,但当寨子里和搬迁安置区的大喇叭响起《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时,许多群众都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

泸水市片马镇一带的村寨,以前因为贫穷,部分边民出走国外。现在,他们带着家眷陆续返乡,当地党委政府给他们安排了保洁员、护林员、护边员等公益岗位。他们感慨地说:“以前在国外的时候,吃得也不好。现在不仅吃得好,还有新房住。过去生病没钱看,忍着病痛祈祷,现在生病有医保。回到祖国,一切都像梦一样。共产党真好、社会主义真好、伟大祖国真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怒江州各族群众纷纷表示,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再接再厉,奋发图强,同心协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努力创造边疆和谐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民建云南省委会主委、云南省政协副主席)

2021-05-10 高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203.html 1 脱贫致富进小康 怒江花开心向党 6,20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