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鼎钧
电影《原乡人》简介:
《原乡人》是一部讲述台湾1930年代民众生活片段的故事片,改编自台湾乡土文学作家钟理和的同名自传性著作。影片由台湾导演李行执导,秦汉、林凤娇主演,讲述了钟理和和钟平妹因同姓结婚不被当时台湾社会接纳,一起私奔到沈阳,其间经历的跌宕故事。影片被台湾当局“中国影片人协会”评选为1980年十大佳片第一名。
■“来去东北”
一列火车带着两个怀揣不安、勇气、憧憬与一个看似很近而又相当遥远的梦,离开他们的家乡台湾美浓尖山……影片《原乡人》的开头就十分吸引我。作为同样来自台湾岛的青年,我能感受到,彼时影片主人公内心的那些躁动,勇闯天涯的海岛性格已经深深扎根在我们灵魂深处。
电影《原乡人》改编自台湾乡土文学作家钟理和的同名自传性著作。故事主人公钟理和因和爱妻钟平妹同姓,走进婚姻不被当时的台湾社会习俗接纳,因此,想到西进,远赴大陆的东北地区奋斗的故事。
故事开端于1938年,彼时台湾岛还被日本殖民统治,许多台湾年轻人不满于被殖民统治的差别待遇,毅然决然决定远赴大陆的东北地区发展,因此,“来去东北”成为彼时台湾年轻人闯荡外地的一个流行话语。
因为具有汉语及日语双重语言能力,这些年轻人踏上大陆东北这片黑土地,多找到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钟理和在来到沈阳的第二年,即在“满洲自动车学校”取得驾驶执照,后受雇于“奉天交通株式会社”,得以让夫妻二人在经济上得以自足。隔年,爱人钟平妹在沈阳生下长子钟铁民,两个身处异乡的台湾年轻人虽然生活清苦,但是儿子的诞生,让他们感受到莫大的喜悦与慰藉。
观影后,我查阅史料了解到,台湾人移居伪满洲国,是从1932年日本傀儡政权在伪满洲国建立开始,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其间前后有5000多名台湾人移居伪满洲国。调查同时显示,在前往伪满洲国的5000多名台湾人中,医生几乎占了1/5,原因在于东北有一流的医学院、医科大学及开拓医院。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台湾人在伪满洲国从政、经商,有的和影片中的主人公跟钟理和一般,在沈阳开出租车维系一家人的生计,这都反映了在当时那个大时代下,台湾同胞与沈阳乃至整个大陆的第一次联结和融合发展。
同时,观看《原乡人》带给我另一个强烈的观影感触,让我对战争带给一个民族和地区的灾难,带给千千万万家庭的伤痛,理解更深。影片中,一些和钟理和同时期来到东北的台湾人,本抱着勇闯天涯的精神远赴东北开展个人奋斗,但忽遭遇战乱,他们不同的个人选择与际遇,化作了一段段离别分散的家族哀歌。
比如影片中讲到的“小张”的故事。1938年,15岁的张喜荣从台南来到东北讨生活。在沈阳,“小张”学会了普通话,并成为李香兰钦点的出租车司机,但随着1945年抗战胜利,在东北的台湾人大部分都返回台湾,“小张”选择留在沈阳,转行当了私人司机。我后来又查阅了有关“小张”的消息。2015年,“小张”的外甥女从屏东来到沈阳,按着外公年轻时的足迹。展开了一段寻根之旅。
我想,这就是《原乡人》这部电影的价值,通过观影触动我们再回望这段两岸共同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感动于,和钟理和一代的台湾人,尽管经历岛屿被清廷割让、受日本殖民统治,但在内心深处仍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是自己的祖国,让我感触于,的确,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台湾的前途在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的福祉系于民族复兴。
■回望,才能找到根,才能深度联结
从湿润炎热的台湾,一下子面对的是冰天雪地、举目无亲、彷徨无助……电影《原乡人》中还有一段让我十分感动的情节,是当钟理和夫妇刚到沈阳,一度无处落脚,后几经转折,小两口租到沈阳一处大杂院租屋后,当地的邻居给予两位年轻人温暖的关爱。影片中,裴老先生与裴老夫人适时给了他们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帮助。
看到这一幕,触动我思考:尽管和钟理和一般选择踏上东北打拼的台湾青年,他们个体的梦想或许不同,但他们既然来到东北,内心即是把东北作为和台湾一样的“原乡”,亦即心中的祖国,同时这里的人们,也把他们当作是“家人”,这不正是“两岸一家亲”的要义所在?
同时,透过台湾人在东北伪满洲国生活打拼的这段历史,也让我们台湾青年一代在间接了解一段更完整的抗日历史的同时,深切认识到:被殖民统治的子民永远挺不起腰杆,不管是从钟理和一家生活在被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岛时被施于的种种不平等待遇,还是他们来到同样被日本掌控的伪满洲国时,曾遭遇被日本人的“另眼相看”。
因此,今日再重新回望这段历史,会让如我一样的台湾青年认识到,不管是我们的先辈漂洋过海来到台湾打拼,还是转而又到大陆东北地区打拼,切不断的事实是,我们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流在我们血脉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只有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了,两岸中国人才能过上富足美好的生活,只有国家好,我们个体才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