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肖亮升
早春的傍晚,金色霞光洒满桂林城。
绿树成荫的街道上,一个红色毛衣搭配黑色西服的中年男子行色匆匆,宽大的土黄色西裤迎风飘荡。他快速拐进一个居民区,上楼,进家,连包都没放下就赶紧开电视。
“老叶,这么急?”家人朝老叶笑笑。
“今天有重要新闻……”老叶坐到沙发上,开始看《新闻联播》。多年来,他每天准时看《新闻联播》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当天上午,在单位收看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直播的老叶,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就深受感动,现在再看新闻联播,他早已热泪盈眶……
■ 宣讲“狂人”
老叶大名叶雪刚。
有人说,叶雪刚的泪点很低。
2019年初,桂林市总工会党组中心组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重要论述摘编,时任市总工会副主席的叶雪刚领学,读着读着,他深为习近平总书记真挚博大的人民情怀所感动。
“如果不是对党饱含深情,怎会有这种情怀?”市总工会干部丁耿说。
因致力于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党的十九大以来,叶雪刚在全国各级各类培训班上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近200场,听众达3万多人。
叶雪刚演讲风格独特,全程站立、全程脱稿,声情并茂,感动人心。在桂林,他的名气很大,粉丝众多,很多党员干部、基层群众对他的课念念不忘。
2019年11月,初冬的暖阳照得桂林城暖烘烘的。全国总工会组织全国劳模到桂林疗养,请叶雪刚给劳模们宣讲“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真挚博大的人民情怀”。两个多小时的课程,全程站立、全程脱稿的叶雪刚,情到深处,数度哽咽,深深打动着在场来自全国各地、各条战线的劳模们。
“叶老师的课有激情、有深度、有温度,激发我们的爱党、爱国之情,激发我们向前奋进的力量。”全国劳模、中国东方航空湖北公司高级工程师顾海涛震撼不已,“他讲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时,用纸巾擦了一下眼角,我们都被感染了……”
课后,不少劳模留下来与叶雪刚合影、加微信,说要把他当成学习榜样。
他的宣讲无论是几十分钟还是数个小时,他都坚持全程站立、全程脱稿,大段背诵党的十九大报告重要章节,并且准确无误。
有人对他脱稿讲课很好奇:“你的记忆力那么好,有什么诀窍?”
他回答:“我只是把别人打麻将、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学习……只要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信仰去做,你一样能够做到。”
特有的演讲风格,满怀深情地讲述,使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如磁铁般吸引着在场听众。会场除了掌声,没有任何杂音。
“叶老师的课,没人看手机,上厕所的人都很少。”桂林市审计局副局长梁白冰说。
无一例外,叶雪刚每次讲课都会深深折服听众,产生广泛影响,交上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少听众多年来都和他保持联系,逢年过节给他发微信、打电话。
现年59岁的叶雪刚,身材不高,偏瘦,目光如炬。岁月的沧桑爬上了他的脸,却未能在他那颗火热的心中留痕,无法消减他对党的一腔赤诚。
“自从认识叶老师起,他身上的激情就从未见减退过。”桂林市纪委宣传部部长陈小兰认识叶雪刚已10多年,一直称他为“叶老师”,在她看来,“老师”这个尊称,叶雪刚配得上。
早年,叶雪刚的确在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当过几年教师。因为“有才华、文章写得好”而被组织发现,调入公务员队伍。并再次因为一篇政论文章,获时任市委书记慧眼识珠,得以从县里调任市委组织部,一时被传为佳话。
组织的赏识和器重,让叶雪刚对党满怀感恩。他心里暗暗告诉自己:今生今世,唯有拼命工作,才能报答党的培育之恩。
2007年中元节一大早,在市委组织部工作的叶雪刚接到二哥的电话:“爸今天早上走了。”
“什么?!”叶雪刚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头天晚上加班写材料至凌晨两点,他头脑还有些昏沉。
“爸爸……去世了……”
真是个晴天霹雳!
心如刀割的叶雪刚,不敢自己开车,打车赶回家。三兄弟一起按照当地风俗将父亲从床上抬到地面,然后他向母亲报告:“有个紧急材料,已完成百分之八十,我要赶回办公室写完,交给领导,然后再回来办事。”
“快去吧……工作的事可不能耽误。”教了一辈子书的母亲,自然明白自古忠孝难两全的道理。
叶雪刚的父母都是教师。“文革”期间,受冲击的母亲曾一度失去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母亲得以平反,恢复了公职。这让他们一家对党的认识愈发深刻:我们党,是个坚持实事求是的党。
追忆父母的艰辛岁月,想着与父亲从此阴阳两隔,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的叶雪刚,禁不住泪如雨下。泪珠滴在稿纸上,字迹渐渐模糊……他强忍悲痛,一边流泪,一边写稿,直至完成任务。
多年后,市委组织部一位领导跟人谈到叶雪刚时,高度评价:“他的责任心没得说!”
党不会让老实人吃亏。57岁那年,本以为等着退休的叶雪刚再次得到组织重用,被提拔为正处级领导,调任市政协研究室主任。从此,他与时间赛跑,经常节假日、周末加班,每年撰写的各类材料达30万字。他多次说:“组织上在我57岁时还提拔重用了我,我一定要感党恩。”
除了做好市政协的“大笔杆子”,叶雪刚把大量精力倾注到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和传播中,达到忘我境界。
因为年岁大,记忆力衰退,为了在宣讲时能够准确无误地背诵十九大报告重要章节和习近平总书记金句,他不断给自己加压,一遍又一遍地背诵,时间被他挤成了牙膏皮。走路、开车、餐前饭后、会议前的间隙……只要无人在旁,他就大声诵读,有人,他就在心里默诵。
“背诵和宣读,效果天壤之别。”叶雪刚认为,因为常到基层宣讲,有些村里不一定有电脑和音响设备,且脱稿讲更能打动人心,也方便与听众进行眼神交流,使宣讲更出彩。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讲好每一次课,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叶雪刚反复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他办公室的书柜装满党的理论书籍,连办公桌都堆满。《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等书籍,他数次研读,其中的很多章节和故事,他倒背如流。讲课引用书中的故事时,他如数家珍,信手拈来。有些书籍,书皮都被他翻得走了形、变了色,书页起了毛边。
为了收集、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他坚持每天看《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每期《求是》杂志都要通读。
无论读书还是看报,其中的精彩段落,他都用笔做好标记,抄到卡片上,并坚持写读书笔记。他看过的书刊里,用笔划出的重点随处可见。
一年四季,他很少在晚上12点前休息。每天看《新闻联播》和政论专题片,他都备好纸笔,只要一听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他就迅速记下关键词,第二天再找到报纸,查阅《学习强国》学习原文,把重要章节和金句抄下来,揣在衣兜里,随时随地学习和记诵,直至烂熟于心。
床头柜、沙发边、书桌上、茶几下……无论是他办公室,还是家里,随处可见抄满习近平总书记金句的小卡片,一张张、一摞摞,无论置身何处,他都能徜徉于金句的海洋……
“学得深,才能讲得透啊!”
沉浸在党的创新理论中如痴如醉的叶雪刚,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的一句话: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 无形的接力棒
“什么是学以致用?”
“给你一个方子。要不要?”
“什么方子?”
“从今天开始背诵习总书记金句……你的思想境界、精神面貌都不一样。”
2019年7月,市政协常委会会议间隙,叶雪刚与市政协常委、农工党桂林市主委农军聊天,聊到学以致用的话题时,叶雪刚建议农军每天背诵总书记的金句。
农军见识过叶雪刚全程脱稿的风采,打心眼里佩服他。
说干就干。为了便于背诵金句,农军还专门买了一个大屏幕手机,将金句录好音,每天饭后,他一边散步,一边用耳机反复听,跟着读,沉下去,感受其中的深刻内涵,与金句产生共鸣。
在他的带动下,他整个家庭都发生了变化。怕上政治课的儿子,政治考了全年级第二……
农军还理论联系实际,将中共的理论与民主党派工作有机结合,画出最大同心圆。
2020年3月,围绕如何将中共的理论与民主党派日常工作相结合,农工党桂林市委会启动“党员论坛”,党员们建言献策,畅所欲言;同年12月,农工党桂林市委会机关推行“每周一句话”学习活动,围绕中共的创新理论,机关干部们碰撞思想火花;把中共的创新理论送进农工党党员企业,用中共的创新理论作为党员企业发展的“金钥匙”,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民主党派如何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时刻保持与中国共产党高度一致,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增强责任和担当,共同把中国的事情办好。通过深入学习实践中共的创新理论,农军找到了答案和动力,越学越欢喜,越干越有劲。
农军甚至感觉自己的人生打开了另一扇窗,在“在中共的理论学习中找到了诗和远方”。
民主党派人士跟叶雪刚学习中共的理论宣讲,农军并非第一人,而是民建会员、市总工会干部玉明。
叶雪刚还在市总工会工作的时候,玉明就是市总工会“劳模工匠宣讲团”成员,跟着叶雪刚学宣讲。叶雪刚现在虽然已不是他的领导,但他多年来一直追随叶雪刚。“我就佩服老叶做事那股干劲。”
在叶雪刚的传帮带下,玉明宣讲的能力已直逼老师。他不仅能把中共的创新理论讲得有板有眼,还能像老师一样全程脱稿,以至于很多人都以为他也是中共党员。
2020年12月26日,玉明去临桂区虎山社区宣讲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社区党支部书记递给他一个党徽,他拱手说:“多谢……我不是中共党员。”
“不是中共党员却能宣讲我党的理论,牛!”支书满眼惊讶地竖起大拇指。
在秀峰区长海社区宣讲时,玉明问在场听众:“请不是中共党员的举手。”有人举手,他深情表白:“我也不是中共党员,但我这颗红心永远向着党。”
如雷的掌声,是听众对玉明最好的褒奖。
“一个民主党派的同志,能把中共的理论讲得这么好,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台下有人忍不住喝彩。
其实,叶雪刚当初邀请玉明参加宣讲的时候,玉明还有些不情愿,觉得费时费力,只是碍于面子才勉强答应。当他钻研进去后,才发现中共的创新理论魅力无穷,学习起来其乐无穷,心灵每天都受到洗礼。
女儿以他为榜样,在“学习十九大,童心永向党”七星区中小学生演讲比赛中,获小学组一等奖。他妻子特意发微信点赞:宣讲十九大,父女齐上阵。
如今,玉明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在《学习强国》上收听新闻,他已养成习惯。
专注于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让叶雪刚在桂林成了“名人”。不少机关干部、党校教师、年轻党员都慕名而至,向他拜师学艺。他来者不拒,对他们悉心指点、热情帮带。
2020年9月,资源县政协委员、县委办秘书邹嘉佳和叶雪刚一起作为代表桂林市的选手,参加自治区理论宣讲大赛决赛。开场白后,叶雪刚请邹嘉佳接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事后,邹嘉佳动情地说:“当接住叶老师递过来的书时,我心中的神圣感、使命感油然而生,仿佛接过了忠实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沉甸甸的担子!”
此后,两人成了忘年交,经常在一起交流、探讨宣讲的心得和经验。两人还相互鼓励:要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让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得更开、更广、更深入……
临桂区五通镇西山村委党总支副书记唐龙发听了叶雪刚的宣讲后,也决心要做一个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的传播者。他主动向叶雪刚请教,叶雪刚耐心指导他,经常与他一起讨论讲课提纲。如今,唐龙发经常走村串寨为群众宣讲党的理论和政策,在当地已小有名气。
为国履职,为民尽责。作为政协委员,叶雪刚认为,“加强思想引领、广泛凝聚共识”是他近年来最重要的履职成果,最壮美的事业。
的确,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道路上,叶雪刚不但身体力行,而且还带动了周围的人,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无数的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年轻干部和基层群众都积极行动起来,加入学习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队伍,围绕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一根无形的接力棒在传递……
■ 燃灯者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刚闭幕,叶雪刚就组织他的徒弟们一起学习,他们组成学习小组,抽空坐下来,交流心得,相互提醒、监督、检查,直到逐一过关。
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市政协机关为党员干部订购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但叶雪刚想先睹为快,自己跑去书店买书,却未到货。3月底,他在广西区委党校的书店看到了这本书,他如获至宝,当即买下。
他说:“我们一定要先学一步、深学一层,这样才能学深悟透、弄懂做实,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我在叶老师身上看到一种精神,勇争一流、老骥伏枥的精神……我想学习这种精神。”梁白冰说,“为何会有这种精神?因为数十年来,他对党始终保持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
从在党旗下宣誓的那一刻起,直到今天,梁白冰的心里总在琢磨几个问题:入党为了什么?在党能为党做什么?今后能为年轻党员留下什么?
从叶雪刚身上,梁白冰的这几个问题找到了答案。
德不孤,必有邻。如叶雪刚所愿,在他身边,学习、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人越来越多,同心圆越画越大。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020年10月,秀峰区委组织部一名年轻干部在路上偶遇叶雪刚,脱口就背诵党的十九大报告主题。68个字,一字不差。他兴致勃勃地告诉叶雪刚:“受叶老师感染,我也开始背诵十九大报告重要章节了……”
“党的创新理论是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而叶主任就像是一个燃灯者,不断给我们鼓劲。”一说到叶雪刚,军人出身的市政协委员联络办副主任徐松年连说了几个“佩服”。
徐松年说,忠实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叶雪刚,对待贫困户和朋友都与众不同。
叶雪刚每次去贫困户家,除了带去米、面、油,给小孩、老人红包,还给他们送去“精神食粮”,鼓励他们多读书,要看电视新闻。他在永福县曾村联系的贫困户曾绍吉,第二次入户时,他就送去了电视机,并叮嘱曾绍吉一定要坚持每天看《新闻联播》,理由是《新闻联播》中有最新的扶贫信息。现在,看《新闻联播》已经成为曾绍吉每天的习惯。
联系户曾六九就业困难,叶雪刚不仅帮曾六九在桂林找工作、租房子,还请他到家里做客,好酒好菜招待。
曾绍吉说:“他把我们当亲戚。”
“有些亲戚还没他好哩!”曾六九说。
对乡亲、对朋友、对下属,叶雪刚总是那么有情有义。父老乡亲有难,只要条件允许,他能帮就帮;有朋自远方来,他会翻出珍藏数十年的好酒,觅得漓江边一间小店,与朋友开怀畅饮;每年春节前,他都会自己掏钱请分管部门的同志聚餐,并送给他们每人一箱沙糖桔。而这些桔子,都是向贫困户买的。“既感谢了同事,又帮助了贫困户,一举两得。”
农军说:“他过得洒脱,活得真实。”
“他率真、可爱,待人很好,但有时脾气也大……工作没搞好,他照样骂人。”玉明坦言。
作为一名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深入学习者、积极传播者,叶雪刚认准了一个大道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解决当代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科学理论指引,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纲领、旗帜和灵魂。
因为认准了目标,明确了方向。多年来,叶雪刚对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充满着火一般的激情,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企业,都留下过他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足迹。
2019年,市政协组建了“政协委员宣讲团”,叶雪刚任副团长;2020年,在市政协主席陈丽华的提议下,市政协组建了“宣传小分队”。叶雪刚和他的伙伴们,经常深入厂矿企业和社区、农村宣讲,将党的创新理论送入千家万户。
为了将党的创新理论及时送到基层,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叶雪刚不辞劳苦,有求必应。无论是市里组织的领导干部读书班,还是社区、村委的基层党课;不论在宽大明亮的会议厅,还是在拥挤闷热的小教室,他都尽可能前往。为了宣讲,他有时一天跑数百里山路,有时一天跑两个单位、讲两场。没有车接,就坐大巴,甚至骑电动车去。
2019年7月2日至3日,以《从脱贫攻坚战深刻感悟总书记真挚博大的人民情怀》为题,叶雪刚连续奔波300多公里,先后到资源、阳朔两县的4个村委给农村党员讲党课。他通过百姓身边的变化,引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论述,阐述党的伟大,坚持每天讲两场。
听说叶雪刚来村里讲党课,贫困户代表戴着草帽来了,白发苍苍的老人穿上新衣来了,许多七八十岁的老党员也迈着蹒跚步伐,从很远的村屯赶来了……
“小时候,我跟母亲学裁缝,经常帮她看摊,给人补衣服,那时,穿打补丁衣服的人很多……现在,谁还穿有补丁的衣服?就算有人穿破洞牛仔裤,那也是人家追求时尚呀……”叶雪刚通过群众的衣着变化,证明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
台下人笑声爽朗。
“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走进石爬专大姐家中,因为大姐家里没电视,认不出总书记,便问:‘该怎么称呼您?’总书记回答:‘我是人民的勤务员’……”叶雪刚深情讲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的故事。
台下人热泪盈眶。
酷暑时节,骄阳似火。叶雪刚讲述的扶贫故事深深感染着农村党员群众,使他们的心跟天气一样火热,跟党心连心。他们意犹未尽,课后,他们将叶雪刚团团围住,久久不愿离去。
“叶老师讲的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讲得句句在理,我们听得懂,也听得进,能深深感受到党的伟大……”说这话时,资源县中峰镇福景村老党员蒋定联的眼里闪着泪花。
叶雪刚认为,党的创新理论只有覆盖到基层,飞入寻常百姓家,才能充分发挥先进理论鼓舞人、凝聚人、指引人的作用。而去基层开展宣讲,在吃透理论的基础上,要结合基层的实际,才能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
为满足各层次听众的不同需求,他不断地调整宣讲的内容和方式,以循循善诱、旁征博引、扣人心弦的演讲献给听众,哪怕是在一些没有音响设备的农村,他也能讲得神采飞扬、激情四射,他那洪亮的声音、跌宕起伏的讲述,总能紧紧抓住听众的心。
在宣讲脱贫攻坚的主题时,他常常通过讲述一些让群众易接受的小故事,烘托大主题,讲明大道理。
他说:“宣讲是在人的心灵深处‘耕耘播种’,要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清楚、讲明白,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就必须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宣讲艺术,在春风化雨中传播党的声音。”
在外人看来,叶雪刚每天都精力旺盛,其实很多时候,他累得一上车就睡着;
夏天去农村讲课,他汗流浃背,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只要是答应了对方的课,就算感冒生病,他也坚持去,哪怕讲得鼻涕长流、嗓子发疼;
他有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有时讲课突然发作,疼痛难忍、步履蹒跚,却忍痛全程站立……
很多人不明白,都一把年纪、马上就要退休的人了,还这么拼命。到底图什么?
“作为一名受党培育多年的党员,我要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做一名党的创新理论时代化、大众化的忠实传播者,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叶雪刚说,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工作,虽然身体苦一点累一点,但心里始终是快乐幸福的。
多年来,叶雪刚坚持用忠诚诠释信仰,始终坚守神圣的思想阵地,不仅全身心地扑在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工作中,他还经常勉励“徒弟”们:“时不我待!这么好的思想阵地,我们一定要牢牢占领啊!”
春夜微凉,万籁俱寂,窗外繁星点点。屋内,只有笔尖在纸上行走的声音。
叶雪刚还在加班写材料。他一直坚持手写材料的习惯,而且坚持用一些废旧文件的背面,数十年如一日。
东方破晓,鸟儿轻唱。桂林城,沐浴在晨曦里。
叶雪刚又将开启新一天的工作,准备走上下一个让他激情澎湃的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