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宝藏

国博收藏的“九霄环佩”琴

▲ 唐“九霄环佩”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吕伟涛

“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共展示200余件(套)古代乐器文物,其中一张国博藏唐代“九霄环佩”琴最为引人注目。根据琴底铭文可知,此琴原为北宋冯轸藏品,后经南宋鉴藏家周必大鉴定,其系唐代“雷琴”。

传奇身世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件“九霄环佩”琴,伏羲式,琴面为桐木斫、琴底为梓木斫。琴体通长123.5厘米,肩宽23厘米,尾宽15厘米,厚5.6厘米。原漆为黑色,漆光尽褪,色如栗壳,褪漆处露红地。蚌徽,鹿角灰胎,通体发蛇腹兼牛毛断纹。圆形龙池,长椭圆形凤沼,纳音微隆。雁足、琴轸均系红色玛瑙石制成。琴腹内有墨书字迹,惜漫漶不可识。琴底颈部、龙池上方阴刻大篆书“九霄环佩”4字琴名。

除琴名外,在龙池左右两侧还镌刻有南宋周必大行草书铭文,凡65字,曰:“雷氏斫之,肇自开元,冯氏宝之,不知几传。我非知音,而理可言,心主于内,手应乎弦。故声和可以仰马,意杀形之捕蝉,岂特此哉。大则歌《南风》,小即治箪父,举不出于斯焉。”款署为“嘉泰元年四月辛丑平园老叟周必大书”。龙池下部阴刻一“中和之气”篆书印。

琴底所刻周必大撰书铭文,在周氏著《平园续稿》中有录,名为《冯轸元芳琴铭》,并收入《文忠集》。《冯轸元芳琴铭》文与琴底所刻完全相同,据此可断此琴原为北宋冯轸所藏之物。南宋宁宗嘉泰元年四月辛丑日,经周必大鉴定为唐代西蜀斫琴名家雷氏族人所斫,并撰写跋文一则记之。

冯轸(生卒年不详),字符芳,仁宗朝名臣冯京之侄孙,哲宗元符三年进士。官历江西瑞州府新昌县主簿、建德府知州,绍兴九年至十年任浙江严州知州。冯氏一生颇喜收藏,青铜彝器、书画碑帖、古琴等无所不括。

周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原籍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至祖辈时居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绍兴二十一年,进士及第。绍兴二十七年,举博学宏词科。曾多次在地方任职,官至吏部尚书、枢密使、左丞相,封许国公。庆元元年,以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嘉泰四年,在庐陵逝世,获赠太师。开禧三年,赐谥“文忠”,宁宗亲书“忠文耆德之碑”。周必大工文辞,为南宋中期的文坛盟主,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名家多有往来。

史载,周必大的祖父周诜与冯轸为同年进士。先辈同朝为官,冯轸后代携先祖藏品让闻名学界的周必大鉴赏、题写跋文自是情理之中的事。

“九霄环佩”琴原系山东省博物馆藏品,1959年经由国家文物局调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收藏。后经史树青先生等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并建档入库。该琴入藏山东省博物馆之前流传情况,未见记载。

清乾隆时期的诗人、书画家钱载在《萚石斋诗集》中曾有记述,其先后在吕姓和翁姓藏家家中见过同一张铭刻周必大跋文的“雷琴”,并作《周文忠公铭雷氏琴歌》一首以记之。更令人欣喜的是,钱载将此“雷琴”铭文誊录在卷。经勘对,其铭文与国博藏“九霄环佩”琴底铭文完全相同。是故,钱载所见之“雷琴”很有可能就是国博藏“九霄环佩”琴。

另外,在钱载的记述中,其所见“雷琴”龙池中“镌刻”八分书“开元癸丑”四字,分列左右,“开元癸丑”为唐玄宗开元元年。今见古琴龙池中题记等多为墨书写款,钱载所记在龙池中“镌刻”纪年的方式较为少见,疑记载有误,或为“墨书”。详查今国博藏“九霄环佩”琴腹内有墨书字迹,惜不可辨,若该“九霄环佩”琴与钱载所见为同一琴,则其墨书当为“开元癸丑”。

国博藏“九霄环佩”琴系何人所斫,铭文中但言“雷氏斫之”,然究系雷氏何人,周必大亦不详确。据该琴文物鉴定档案记载,史树青先生等曾推测该琴或为唐玄宗时期反抗安禄山叛乱的宫廷乐师雷海青所斫,然此推测无实据支撑。

另据清人李调元《雷琴歌》所记,西蜀雷氏历代斫琴名手所斫之琴各有名号,内有“‘九霄瑜(环)佩’雷文成”一句。若此说成立,似可推断国博藏“九霄环佩”琴当系雷文斫制。

何为“雷琴”

所谓“雷琴”,是指唐宋时期西蜀雷氏家族所斫制的古琴。传说上古时期,蜀地便已形成“风土爱弹琴”的风潮。其后历代,古琴斫制都极为兴盛。隋时,蜀王杨秀曾召四方工匠汇集蜀地,“斫琴千面,散在人世间”。至唐时,蜀地更是斫琴名家辈出。而在蜀地众多的斫琴名家中,尤以雷氏最为著名。

在宋代的文论中,盛赞雷氏斫琴的言辞俯仰皆是,如北宋黄休复《茅亭客话》卷十载:“琴最盛于蜀,制斫者数家,惟雷氏而已。”苏轼《东坡志林》亦言,蜀中雷氏家族以斫琴传家而闻名于世,自唐玄宗开元年间始,至武宗开成年间的100余年中,雷氏家族斫琴之人未曾中断,“世有人”。

唐安史之乱后,西蜀雷氏斫琴名手雷俨曾被玄宗诏入内廷,命为“鼓琴待诏”。或许正是这一缘故,雷氏所斫古琴更加受到琴人的推崇与喜爱,渐渐被尊称为“雷琴”,或“雷氏琴”“雷公琴”等。后世文人,更有“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之赞誉。

南宋诗人陆游《昼卧初起书事》一诗中记述,在贫病交加的艰窘之境中,不得已将自己珍藏的“雷琴”典当,换钱以作家计之用。然而陆游对心爱之物仍时时惦念,“忽有故人分禄米”,顾不得移作他用,便“呼儿先议赎雷琴”,对“雷琴”的珍爱之情可见一斑。

“雷琴”在音乐的演奏方面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故历代的雅人骚客评价极高。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琴”条载:“古者能士固多矣。贞元中成都雷生善斫琴,至今尚有孙息,不坠其业,精妙天下无比也,弹者亦众焉。”北宋欧阳修《六一居士诗话》也说:“余家旧蓄琴一张,乃宝历三年雷会所斫,距今二百五十年矣。其声清越,如击金石。”不难看出,世人宝重“雷琴”,是因其如金石般的“清越”之声,“精妙天下无比”。

南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曰:“唐雷氏琴至今有存者,皆至宝也。”元末明初高启所作《南宫生传》载,南宫生“辟一室,庋历代法书、周彝、汉砚、唐雷氏琴,日游其间以自娱”。与高启同时代的乌斯道《三世雷记》有云:“三世雷者,名琴也。……修不及五尺,而声若金石,清越悠远。”亦可证,“雷琴”之珍皆因其清越悠远的金石之声。

古人之所以最看重唐代“雷琴”,是因为“雷琴”斫制的黄金时代在唐代,唐代的“雷琴”制作工艺水平最高,演奏的效果也最好。

由于唐代“雷琴”发音独特,后人对其多有探究。明人《太古正音琴经》有载,蜀地一僧人欲求证“雷琴”发声原理,不得已破拆其珍藏的“雷琴”,方得究竟:“其岳不容指,而弦不收。其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其精妙如此。”

“雷琴”的斫制也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如明人何宇度《益部谈资》有言:“传称雷威作琴,不必皆桐。遇大风雪之日,酣饮,着蓑笠,独往峨眉山深松中,听其声连延悠扬者,伐之,斫以为琴。有最爱重者,以‘松雪’名之,故世称‘雷威琴’。”雷氏斫琴的奥秘,首先是善于在大自然中选取良材。而取材的过程,就是斫琴者独来独往并与自然之物相遇合的过程。这是一种颇有诗意的寻觅与发现,也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缘分。

唐代蜀中雷氏的斫琴名家众多,明代张应文《叙斫琴名手》记载:“斫琴名手,汉蔡邕,后隋则赵耶利,唐则雷霄、雷盛、雷威、雷珏、雷文、雷迅……望皆其选也。”

不过,同是“雷琴”,在历代琴人的眼中仍以“最古者为佳”,即以雷氏第一、二代斫琴师制琴为最佳。对此,苏轼在《东坡志林》中道出了缘由:“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故以最古者为佳,非贵远而贱近也。”由于雷氏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以至“失家法”,“雷琴”的传承在唐晚期已经趋于末路。

琴名雅意

由于故宫博物院藏“九霄环佩”琴曝光率最高,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九霄环佩”即专指此琴。实则,“九霄环佩”是一个很常用的琴名,南朝宋谢希逸所撰《雅琴名录》即有“九霄环佩”之名。至唐代,“九霄环佩”又为西蜀雷氏所斫古琴名品。清代《五知斋琴谱》“琴背选刻字样”中,“九霄环佩”更是被排在了第一。

今存名为“九霄环佩”者,且较被琴界认可是唐代雷氏所斫的传世古琴共有5张,分别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以及香港私人藏家收藏。

郑珉中先生在《辽宁省博物馆藏“九霄环佩”琴考辨》一文中,提出辽博藏“九霄环佩”琴的长度及琴面的弧度与国博藏“九霄环佩”琴极为相似,做工如出一人之手。若细观两琴,确有几分道理。

“九霄环佩”琴以其名称之雅意而闻名于世,在现存古琴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关于“九霄环佩”琴名之释,中国社会科学院范子烨先生指出,“九霄”表示天空的最高处,比喻极高或极远的地方,亦指仙人居所,是世人追寻、向往的极乐胜境;“环佩”为古人所系的佩玉,后多指女子所佩的玉饰,因女性佩玉多为环形,故称为“环佩”。其实,所谓“九霄”“环佩”,都是明代正统《道藏》中常见的物语,故雷氏“九霄环佩”琴之雅名实寄寓着神仙家出尘绝世的思想。

由于“九霄环佩”在古代流传广泛,所以我们可以在许多文献中看到这种“雷琴”的雅名,如陶宗仪《说郛》称:“吴琚节使蓄雷氏琴,号九霄环佩。”同为陶氏所著《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九《古琴名》中,同样录有“九霄环佩”。明初李昌祺《剪灯余话》也称,国史检讨贾虚中“工诗,善画,家藏古琴三张,曰琼瑶音、环佩音、蓬莱音”,此“环佩音”可能与“九霄环佩”有关,当然也是一种“雷琴”。此外,明人张应文《清秘藏》卷上亦载:“九霄环佩,未知何时人斫。”

而当代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在《古琴》一书中,对“九霄环佩”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中国现今收藏的所有古琴当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唐代的‘九霄环佩’了。‘九’这个数字按中国的传统可谓极数,含‘至高’之意……琴名中的‘九霄’指的也是极高的上空、仙界;‘环佩’是中国古人佩于腰上的玉制饰物,相碰时能发出悦耳的叮当之声。”

故宫博物院所藏“九霄环佩”琴腹上铭刻有苏轼题跋诗一首,曰:“蔼蔼春风细,琅琅环佩音。垂帘新燕语,沧海老龙吟。”诗中对“九霄环佩”多变而美妙的琴音作了精准的形容,“九霄环佩”琴声或若蔼蔼春风拂面之轻柔,或若仙人琅琅环佩之悦耳,或若春燕呢喃作语之温婉,抑或若潜伏沧海老龙之低吟。诚然,东坡此诗可以作为“九霄环佩”琴名雅意的最好诠释。

(作者就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1-05-06 吕伟涛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036.html 1 国博收藏的“九霄环佩”琴 6,03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