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斌
1961年7月,70岁的著名海派画家朱屺瞻以老当益壮的赤子情怀,运用典型的传统山水画表现样式,全方位地精描细绘了嘉兴南湖“红船”及其周边建筑和自然环境,身体力行新中国红色题材美术作品的探索和实践,完成了国画《南湖留胜迹》的精心创作,以此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庆典。
朱屺瞻(1892—1996),江苏太仓人,自幼习画,青年时期曾两度负笈东瀛学习油画,擅长山水,上承石涛、八大、徐青藤;兼及花鸟,取法吴昌硕、齐白石,尤精兰、梅、竹、石,融汇各家,博取众长,灵活运用,不拘一法。20世纪50年代后,根植传统,中西交融,致力于中国画的推陈出新,笔下山水朴拙淋漓,腴润雄劲,别开生面,风格独具。
《南湖留胜迹》纵141.5厘米,横65.5厘米,采用传统山水画中的高远构图技法,通过上中下三个层面,描绘了包括烟雨楼和著名“红船”在内的南湖全貌,巧妙地契合了传统山水画固有的形式美感。其中,近景湖水涟漪,栅栏圈设的水面青萍荡漾,空间占比虽小,却浓缩了一派旖旎风光,水的流动跃然纸上,充满诗情画意。中景以位于画面中间的湖心岛和烟雨楼,以及岸边具有象征意味的“红船”为主体,比例上几乎占据了大半画幅,画舫细致形象,富于质感;老树虬曲,枝干劲挺,枝叶苍茂,充满勃勃生机。画家将自己的人生体悟和艺术修养付诸笔下的建筑、树木、人物与游船,使之如同传统山水画中的符号元素,却又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山水画的艺术新貌,富于深邃的思想内涵。而远景中,湖水开阔如镜,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大片留白,给人以疏朗幽旷、笔简意远之感。最远处几叶小舟张帆而上,岸边柳树轻盈,更是渲染出了苍茫沉雄的文人诗意。
整幅作品用笔概括有力,用色泼辣稳重,焦墨勾涂,淡墨皴擦,干湿并用,浓淡相宜,虚实相间,色墨辉映。技法纯熟圆润,风格朴实自然,激情丰盈饱满,气势宏大,富有浓郁的文人意趣,洋溢出画家对南湖“红船”的无限热爱和满腔崇敬,不失为师古人师造化的佳构。
画的左上方,朱屺瞻自题“南湖留胜迹”五字隶书,款识:“一九二一年七月一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上海移至嘉兴南湖,在船中继续举行会议,完满地结束了大会的议程。于建国十周年前夕,在南湖建立革命纪念馆。一九六一年七月十日,起哉朱屺瞻画”长段行书文字,笔力遒劲端庄,并钤盖“起哉”“屺瞻”“梅花草堂”“上下古今”等印文。
1991年5月4日,历经百余年社会风云激荡后,虚龄100岁的书画大师朱屺瞻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当年全国年龄最大的一位新党员,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夙愿。他深情表白:“白天唯有赤心存,坚定不移跟党走。这是我一生最庄严最重要的选择。”真实地袒露了自己对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感情和不悔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