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硕
2021年4月27日11时20分,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以“一箭九星”的方式将3颗主星和6颗搭载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意味着中国航天首次商业“共享火箭”又称“拼车发射”模式发射圆满成功。
小卫星们组团“拼车”
共享经济以资源使用最大化、体量价值高、服务质量标准化的优势特点,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或模式。
如今,我国商业航天的小卫星们也能拼“共享火箭”发射升空了。
“共享火箭”发射服务,即所谓“拼车发射”,与以往“搭载”形式不同。“‘搭载’是在满足了主星任务外,火箭会将剩余运载能力提供给其他有发射需求的‘小卫星’,听起来更像是‘顺风车’的概念。”长征六号主任设计师余延生解释道,“而‘拼车发射’,就是大家一起来‘拼一枚火箭’,通过这种‘出售座席’的方式,火箭可以满足多颗主星的发射需求,且具有发射成本低、任务适应性好等特点。”
以本次任务为例,9颗卫星分别为齐鲁一号、齐鲁四号、佛山一号卫星3颗主星和中安国通一号卫星、天启星座零九星、起源太空NEO-1卫星、泰景二号01星、金紫荆一号卫星和金紫荆一号02卫星6颗搭载星,主要用于满足不同客户遥感、观测、科学研究等不同需求。
与普通发射不同,“拼车”发射分离安全性要求高,分离设计难度大,为了将卫星安全地送入预定轨道,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创造性地采用了主星同步分离,搭载星分批分离的方案,开展了数次多星分离安全性仿真、分析工作,从卫星布局、分离方案、弹道设计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确保多星分离安全,满足卫星分离姿态要求。
“组队上车”并非易事
“共享火箭”项目的成功不仅仅要求技术可行,而是技术、商务、计划等协作的结果。
本次发射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长城公司”)首创并主导的。
作为老牌发射服务供应商,长城公司自2019年初开始推动落实“共享火箭”发射方案、到2020年3月形成发射方案的一年时间里,长城公司共收集到来自20家商业卫星公司共计58颗卫星的发射需求,其中拟2020年中期发射的卫星共计32颗。最终在此次“共享火箭”首发名单上的9颗卫星,占需求量的28%。
此次共享火箭发射方案几经迭代,在技术磋商、方案修凿、合同谈判的过程中还要面对多家客户由于进度等多种原因导致的退出或调整。最终,通过协调筛选,在成本控制、发射计划、商务方案和技术可行等众多方向中寻找到了各个参与方都能接受的最优“拼车”组合。
据了解,本次“共享火箭”发射解决了市场当期1/4左右的发射需求,较大地缓解了商业市场发射机会供不应求的状况。
探索商业发射新模式
为什么要发展“共享火箭”模式?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卫星小型化和轻量化已得到广泛认可,加上在轨验证的发射需求,小卫星发射需求大幅增加;但由于受运载能力余量和包络限制等因素制约,特别是对于100kg以上的小卫星,较难找到合适的搭载机会。为此,一些客户寄希望于小型火箭提供的整箭发射机会。
但从国际市场发展现状来看,即便在可靠性得到充分验证以后,小火箭发射的整箭价格与客户期望低成本发射的预期仍有一定差距。因此,阿里安空间公司使用Vega火箭、SpaceX公司使用Falcon-9火箭等为客户提供“拼车发射”服务,满足市场需求。
长城公司对标国际一流,将40年国际商业发射服务项目管理经验应用于国内商业项目,致力于为小卫星发射寻求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解决方案,并于2017年在国内首次提出“共享火箭”发射服务商业模式。
作为我国第一枚参与商业发射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2015年首飞成功以来,于2017年底成功实现首次商业发射,将“吉林一号”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以任务的圆满成功叩响了我国商业运载领域的大门。
此次,长城公司作为总承包商,携手运载火箭承研单位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开创了一整套从技术协调到商务规划的“共享火箭”管理流程,为后续开展类似商业发射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据记者了解,本次“共享火箭”发射任务的成功,为后续商业卫星公司寻求发射提供了新理念,在合适的搭载机会日益稀缺的情况下,预计将成为受市场欢迎的商业发射模式。同时,这也意味着卫星用户将享受到更加及时、精准的发射服务,获得兼具较低成本与较高附加值的进入太空机会,对其早日实现卫星在轨运营以及由此带来的资金快速回笼,甚至是融资需求支持等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长城公司副总经理付志恒表示,2022年,将使用更大的火箭和更具竞争力的价格为客户提供两次共享发射机会,后续还将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开拓不同轨道、不同型号的“共享火箭”发射,并顺应市场需求灵活增加发射任务频次,促进国内商业发射服务价格的合理稳定和发射服务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