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起
国家统计局4月16日发布经济数据,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493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8.3%,比2020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总体上看,中国经济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生产需求扩大,市场活力提升,就业物价稳定,民生保障有力,国民经济开局良好。
我国经济在消化疫情影响的条件下实现恢复性增长,成绩来之不易。同时也应看到,当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美方一方面对我国打压和遏制,另一方面出台了史无前例的货币宽松政策, 同时其国内经济恢复也不平衡。去年同期基数低带来不可比因素,因此分析经济形势要全面客观,既看同比增速(特别是与前两年平均增长比更有意义)又看环比增速,既看宏观经济数据又看市场主体切身感受,既看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又密切关注新情况新问题。应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全面、客观、冷静分析研究经济形势,直面问题挑战,把握好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三个关键,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
如果参照2016年-2019年期间GDP各年一季度1.85%的环比增速均值测算,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要达到20%以上,但实际实现了18.3%,环比增速也仅为0.6%,远低于2016年-2019年各年一季度环比平均增速1.85%,显示去年四季度以来经济总量产出缺口修复的基础还需夯实。
与总量层面的缺口修复完成不同,结构层面的缺口和矛盾更为突出。从需求端看,去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骤降至-22%,远低于疫情前61%的平均水平。
尽管困难与挑战仍然严峻,但中国经济无论是从内生动力、供给质量,还是市场主体活力的恢复,都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实现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预期目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将增长8.4%,较1月份预测值上调0.3个百分点。
第一,中国经济本身具有足够的韧性和定力。有超大规模市场和完整工业体系的比较优势,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成果,经济增长质量逐步提高,能有力抵御不利冲击。
第二,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供给体系的不断完善、交易成本的下降以及新发展格局的逐步形成,消费需求会持续释放,消费成为经济增速反弹的一大驱动力。
第三,投资需求得到有效扩大,重点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两新一重”新型投资需求、新一代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以及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等,将成为经济增速反弹的又一动力。
第四,通过不断推动改革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等将得到有效提高,成为2021年乃至今后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第五,实施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货币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财政政策,不急转弯,为中国经济恢复性增长保驾护航。
在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应兼顾当前和长远,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有针对性实施好结构性减税等政策,做到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政策力度不减。注重为微观主体纾困,引导形成市场合理预期,推进更高水平改革开放,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
要做好各项财税工作。坚决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债务存量,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做深做实项目储备,提高项目成熟度。完善监管体制机制,依法依规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要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稳步有序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要注重市场主体的感受,提振市场主体的信心。这方面,国家采取了诸多举措,比如,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减税降费政策、优化营商环境等。以减税降费为例,今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作出部署,相关部门密集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举措减轻了市场主体负担,激发了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要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营商环境。以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草案)》中指出的如何解决企业“注销难”为例,就暴露出行政执法程序还存在多个堵点和痛点,政府工作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事不避难、责不避嫌,更大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要保护好企业产权和企业家精神。“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要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弘扬企业家精神,实施年青一代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促进计划等。对此,我们要切实贯彻落实。只有让各类企业主体始终充满活力,才能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资深注册会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