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顺珍 普兴洪
“时间过得飞快,到今年第15个年头了!”在昙华山区重楼种植基地里,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政协委员咩顺华感慨万千。
提起昙华山区的脱贫之路,离不开重楼。重楼,一种中药药材,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之功效,因为稀缺贵重,价格并不低。对昙华山区群众来说,重楼并不陌生,野生重楼就分布在村子附近的大山中,村民们从前还采摘野生重楼换钱。如今人工养殖重楼在大姚县昙华乡子米地村推广开来,村民们的收入实打实的提高,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介绍起村子里种植重楼的情况,咩顺华对每一户都了如指掌:“重楼要种植8年才能有收益,子米地村共种植了170亩,其中小村自然村就种植了100多亩,我家种植20亩,杨会才种植8亩、李学聪种植6亩……这是8年苗期的苗,这是去年繁育的苗圃。2020年我们小村小组共出售重楼1000多公斤,产值达40余万元,出售重楼苗收入4万元……人均大约增收1500元。”
“全村47户,户户种植重楼,家家靠种植重楼走上了致富路,念好了‘山字经’,离不开政协委员咩顺华。他是全村重楼种植的示范户,村民们在他的影响下,从漫山遍野挖重楼到把种子引回家种重楼,实现了脱贫致富。”子米地村委会党总支书记、主任李明江介绍。
今年34岁的彝族青年咩顺华是生长在大山中地地道道的农家小伙,他是如何成为昙华乡中药材种植的“领军人物”,成为大姚县第九届政协委员的?一切要从2007年说起。
2007年外出打工几年赚了点钱的咩顺华回到家乡,盖房、结婚。在外打工时咩顺华就在思考,家乡的发展前景在哪?
昙华乡云雾缭绕、山峦绵延,彝族村寨如珍珠般散落大山深处。气候条件和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造就了这里贫困的生活,仅咩顺华居住的小村组贫困户就有21户81人,占比达49%。
在外人眼中“种了一山坡,收得一土锅”的偏僻山村,在咩顺华眼里却有一样“宝贝”。咩顺华还记得小时候在山里放羊,他经常寻找野生重楼补贴家用,重楼稀缺贵重,为什么不能把重楼人工种植、规范管理、分批出售呢,钱袋子说不定就靠它鼓起来了。经过市场调研,咩顺华认为,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以重楼为原料的生产企业用药量大幅度增加。而山民采挖野生重楼只会导致资源日益稀少,所以人工种植重楼可行。于是咩顺华开始走上了试种重楼的道路。
万事开头难,人工种植重楼对于咩顺华来说每一步都需要尝试,摸索出自己的心得。初期他经历过试种失败、种植重楼出苗不齐、生长不好等困难,为进一步了解重楼的种植技术,咩顺华破天荒买了一部智能手机,一边上网查询重楼种植技术,一边刨开泥土,不断对比山上的野生重楼思索问题关键。最终咩顺华认为,种植重楼不仅对环境要求高,技术难度大,种植成本也非常高。贸然种植风险较大。他大胆决定,先小面积种植,掌握技术后,再大面积种植。
就这么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渐渐地,咩顺华对重楼的病虫害防治、高产种植等都有了自己的独家心得,最终成为当地重楼种植的“土专家”。如今,他种植的20亩重楼已经进入稳定发展、良性循环的态势。
周边村组农户看到咩顺华日渐壮大的产业,纷纷向他“取经”,他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所思所学教授给乡亲。作为高寒冷凉地区发展产业的带头人,咩顺华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肯定,当地部分村民也成了他基地里的“上班族”。2016年,他被推荐为大姚县第九届政协委员。咩顺华切实履行委员职责,积极建言献策,提出的“加强农村中药材产业发展”提案、“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建议,相继得到大姚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采纳。
在政协委员咩顺华的“领头羊”作用下,他所在的小村小组2021年新建重楼示范种植基地3个,促进了全村重楼产业的稳续发展,成了昙华乡重楼产业发展的“示范村”。
致富“领路人”咩顺华也因此成功入围2021年云南省“三区”科技人才,成了子米地村的“大红人”。
子米地中药材种植基地通过“基地+农户”的合作方式,签订重楼或重楼种苗收购合同。以合作社为载体,子米地村委会对种植户进行技能培训,提供种植技术服务。同时当地党委、政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本土青年科技人才。由咩顺华牵头,每年定期组织有意愿的创业者前去参观学习,邀请知名专家开展讲座和培训会。
“8年才看得到成效,收入在哪里都不知道,还是种马铃薯来得快。”当初咩顺华动员村民一起种重楼时大家都不看好,如今,后加入的种植户已经在眼巴巴数着日子等收成了,村民们在齐腰高的基地里你一句我一句地互相调侃着,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足以证明在咩顺华的带领下,大部分村民已经尝到了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