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营周刊

抓创新不问“出身”

——全国两会归来看民营经济之四

吉林省一家民营企业的工人在生产激光管。 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 吴志红

“天问一号”能从1000万公里的距离识别火星,怎么做到的?这要靠探测器上的星敏感器光学导航系统。这样一副“火眼金睛”,它的制造商是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

3月24日下午,在福州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在这家民营企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抓创新不问‘出身’”的重要讲话。

2021年全国两会后,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一次外出考察调研定在了福建省,在这家民营企业发表的这番讲话,更加明确地传递出了对“自己人”科技创新的殷殷期望。

“十四五”时期,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构建新发展格局。创造了中国经济70%以上技术创新成果的民营企业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民营企业不能缺位!

■■找准民企的痛点难题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四章《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指出,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多年来,许多民营科技型企业凭借自身实力参与到各种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新型举国体制下,民营企业作为“自己人”,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上发挥作用,既要扛得住寂寞,又要管得住逐利冲动,他们的痛点、堵点和难点或许更多、更复杂。

下一步,新型举国体制下如何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如何制定更加精准的政策为民企参与“卡脖子”技术攻关保驾护航,需要有所准备。

今年,工商联系统全面启动“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点调研,全国工商联分9个调研组将赴11个省份开展调研。

全国两会结束后,3月12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主持召开“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专家座谈会。

高云龙在会上表示,工商联肩负着党和国家赋予的民营经济人士教育引导职责,作为民营经济人士之家,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积极投身国家重大战略科技部署,引导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作贡献,也为自身发展拓展机会。同时工商联将致力于搭建更多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用金协同发展、深度融合。

据悉,这项重点调研完成之后,全国工商联将通过建言资政渠道,把民营企业家的问题、呼声和建议以及专家解决方案直接传递到中央和有关部委,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对症下药 好政策密集落地

3月3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的一则公告让科技型企业都吃了一惊。大家没有想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这么快就有了回音,财政部、税务总局新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公告》兑现了政府工作报告的承诺。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这样一个政策大红包,着实让大家既惊又喜。

“2014年以来,企业共投入研发经费4800余万元,叠加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共2300余万元。”全国人大代表、合肥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潘保春表示,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将助力企业更好创新发展。

截至目前,这样的政策红利密集落地,营商环境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趋于向好。

在新发展格局下,无论国企民企,不分大中小企业,只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为壮大国家科技战略力量作出贡献,国家都会大力支持,都享有同等的规则公平、机会公平。

企业可以从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感知政府、政策的温度: 2021-2025年,中央财政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企业可以从财政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今年发布的通知中感知政府、政策的力度:两部门决定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利用3年时间,择优奖补一批促进专利技术转移转化、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成效显著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企业还可以从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承诺中感知法治的强度: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二期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工作启动。根据试点工作方案,第二期改革试点范围较第一期有所扩大,涉及北京、辽宁、上海等10个省(直辖市)。自2020年3月起,最高检在6家基层检察院开展企业合规改革第一期试点工作。这项试点工作促进“严管”制度化,防范“厚爱”被滥用,为下一步的法律制度设计做了前期准备。

这些有关创新的温度、力度和强度,充分体现了中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意志以及决心。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又一个创新的春天已经来临!

■■“小巨人”站起来

“虽然公司规模小,仍然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这是荣誉,也是动力。” 4月1日,在福建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召开的座谈会上,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建平说。

福光股份的前身是一家国有企业,后经国企混改,民营资本控股。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不到6亿元、利润不到1亿元。虽然企业规模不大,但它是全球光学镜头的重要制造商,产品在多个领域实现国内领先、完成进口替代,成为福建首家、全国首批科创板上市公司,是行业里专精特新的“小巨人”。

在中国经济体系中,这样的民营“小巨人”还有许多,也正是它们,贡献了民营企业大部分的科技创新。“十四五”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它们就是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生力军。

2018年起,财政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支持实体经济开发区打造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安排近84亿元奖补资金,有2000家以上的受益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或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全国范围内已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6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32家。

“十四五”开局,两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是在前3年的基础上,提升政策精准度和执行力,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促进上下联动,加快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梯度培育优质企业,着力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政策的靶向定位日臻精准,越来越多的民营“小巨人”站起来。在未来,正如汪建平在4月1日的座谈会上说的那样: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创新不问‘出身’”的重要讲话,极大鼓舞了民营企业干事创业的士气。“我们不仅要以更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百年大庆,更要发挥队伍年轻优势,对标欧洲标准,努力成为世界顶尖的光学企业。”

创新不问“出身”,万类霜天竞自由。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国家的一分子。不论国企还是民企,企业不仅要通过不断创新,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还要让创新紧跟着国家的发展需要,融入“十四五”规划中,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也要心怀“国之大者”,为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贡献“自己人”的智慧和劳动。因为,国家好,企业才会发展得更好。

2021-04-16 吴志红 ——全国两会归来看民营经济之四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185.html 1 抓创新不问“出身” 5,18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