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琳
“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正在快马加鞭。
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发布;2月25日,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3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两会归来看落实。
在国家的号召下,社会各界纷纷响应,民营企业作为脱贫攻坚中的重要力量,也吹响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号角。
乡村振兴 民企来了
清明小长假期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万达小镇游人如织。这个由万达集团投资建设的旅游小镇带火了当地的旅游业,也带动了丹寨县的脱贫攻坚;
而在湖南省岳阳县黄沙街镇和谐村,在洋利农林公司带动下村民种植的栀子花,不仅让村子有了新产业,也为全村贫困户增收近76万元,让村民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同样,在恒大集团的帮扶下,贵州毕节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1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恒大集团也如期兑现了“五年之约”。
决胜脱贫攻坚战,广大民营企业作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在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全国工商联统计,5年期间,全国已有近11万家民营企业精准帮扶12.71万个村。仅截至2020年6月底,“万企帮万村”累计产业投入915.92亿元,公益投入152.16亿元,安置就业79.9万人,技能培训116.33万人,惠及1564.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脱贫攻坚已取得全面胜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新阶段民营企业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承担怎样的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工商联主席刘劲松表示,在取得脱贫攻坚战胜利的过程中,我国广大民营企业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在接下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民营企业仍应争当生力军,建议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
在全国政协常委、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看来,中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归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时代造就了民营企业,我们必须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民营企业更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持续回报社会,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拿出更多的资金、更好的资源和更优秀的人才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中去,以先富帮后富,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而作为一个从事农产业快40年的“老农人”,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的信念依旧坚定,谈及乡村振兴他提出,建议发起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倡议,鼓励更多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投身到“万企兴万村”的行动中。
作为先行者,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新希望已经为乡村振兴提出了“五五工程”,旨在用5年时间打造5个跟乡村振兴有关的工程。除投资外,刘永好还提出要5年新增5万个就业岗位;再培育5万个绿领新农,服务5万涉农主体,帮助5万个农户,以及中小微企业的成长。此外准备5年建设5个乡村示范基地,打造数字化乡村振兴的样板。
无论是代表性民营企业,还是各地民营企业大军,随着34位知名民营企业家在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倡议活动中向全国广大民营企业家发起倡议,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已成燎原之势,越燃越旺。
乡村兴关键还是要产业兴
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乡村振兴备受关注,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乡村振兴,企业纷纷表示产业兴旺仍是关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就明确提出,要大力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提出发展壮大产业,除了政府必要的扶持,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走市场化道路,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做好产业布局,避免出现“拔苗助长”现象,这也给民营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大量的实践已经证明,只有让农民有赚头,农业才有前途,农村才有活力。民营企业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一定要为乡村的产业兴旺作贡献。”全国工商联五金机电商会会长、亿联控股集团董事长严立淼如是说。
严立淼认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可以从多个方面发力,一方面尽量多把自己的产业和项目引到乡村,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经验、资源、人脉和智慧,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帮助乡村,给产业找增效出路,给产品找市场销路,给农民找致富门路。
牧原集团作为一家涉农企业已在产业扶贫上做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成果。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表示,为了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扶贫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公司将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把养猪产业继续做成乡村振兴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从粮食-饲料-养猪-屠宰-食品加工产业链发力,带动物流运输等服务业发展,实现乡村经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全国人大代表、温氏股份董事长温鹏程则表示,上市公司应充分利用好自身资源优势、业务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人才优势和组织优势,结合当地资源、环境、农民自身条件等,为振兴乡村产业提供有力服务与支撑,以乡村特色产品为抓手,形成特色产业,这是乡村振兴重要基础条件。
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无钱、无人不行。
对此,刘永好给出的答案是,可以发挥产业基金的作用。“可以通过发挥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引导作用,以市场化方式设立数百亿元规模乡村振兴产业引导基金,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基金投资、管理和使用。”
而针对人才问题,刘永好则提出了另一种“解法”。“建议通过实施‘农业人才下乡’计划,国家拿出一部分经费支持应届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可采用每年每人补贴1万元、连续补贴3年的办法,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建设、扎根农村;同时从产业、融资等方面给在乡、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以帮扶;着力提升农村的教育、医疗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关注人才的核心关注,逐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刘永好建议说。
解民企兴村的后顾之忧
参与乡村振兴,民营企业已经开始准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全国人大代表、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着眼于新乡村新零售新业态提出,乡村小卖部仍旧是乡村零售的主要载体,但长期伴有假冒伪劣品横行、质次价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他提出,可以充分发挥有线上线下融合成功经验的大型零售实体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对农村小微零售企业的数字化赋能,引领带动农村消费品质升级,充分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可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融合,推动农村零售换挡升级;加快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夯实农村消费升级基础;强化农村消费市场监管,防止过热资本冲击’几方面落地。”张近东说。
但乡村振兴是一项宏大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要坚实努力。而目前民营企业在参与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一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刘劲松在调研中发现,瓶颈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别地方政府、部门和少数干部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对引入市场机制、招纳民营企业参与上主动性不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有关精神还需进一步用力。二是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法治环境有待改善。三是政策供给不足制约民营企业投资。刘劲松举例说,如一些激励引导工商资本投向乡村的政策因不接地气存在执行难,一些因形势变化亟须调整的新政策尚未出台,要素保障“欠缺”等。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工商联主席张健也深有同感,他表示,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就要从土地供应、设施配套、企业服务等方面为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便利。这就需要强化政策引导,加快制定操作性强的支持工商资本下乡参与乡村振兴的具体指导意见,完整列出工商资本能够享受到的系列扶持政策及其前置条件。
民企兴村,久久为功,实属不易。
为此,刘劲松也提出,各级政府应切实转变作风,诚心服务民营企业,积极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资金、技术、信息、制度、程序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强化基层政府履约意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做到新官照理旧账,为民营企业家投身乡村振兴营造放心、安心的法治环境;发挥政策导向性作用,吸引工商资本下乡兴业。
推动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蹄疾步稳,切忌急躁冒进,挫伤民营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建议实施‘一把手’工程,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彻底消除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尊重民营企业合理利益诉求,努力实现‘村企共享、工农双赢’。”刘劲松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