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晶 通讯员 吴志
4月15-21日是第27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健康中国健康家——关爱生命科学防癌”。
“家庭成员间相互支持,在专业医生规范指导下,共同关爱癌症患者,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康养方式,这样才能降低癌症带来的家庭负担和社会危害。”谈及如何科学抗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福建省抗癌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医师陈曦倡导“家庭式”抗癌。
“癌症是慢性病,需要漫长的治疗过程。家属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既不能束手无策,更不能一味‘迁就’患者。”陈曦表示,家属首先要振作起来,用“自家人”的身份,引导患者认识癌症,多向他们灌输“肿瘤就是慢性病”“带瘤生存”“适度治疗”的新观点,树立患者积极治疗和战胜癌症的信心。
“对待癌症,重要的是知则不惧。”陈曦说,家属如果有什么疑问,应及时向医生或护士询问清楚,对癌症的正确认识是消除焦虑的良方。“在配合医生做好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生活护理时,家属的良好情绪和科学抗癌,又会进一步影响患者,无论是用药治疗,还是家庭护理,都能使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其实,临床上,向患者隐瞒病情,可能会导致患者对治疗产生抵触情绪,拒绝复查、忽视随诊等,反而影响治疗效果,容易导致病情复发。”陈曦表示,根据患者性格、心态,可以坦诚地和患者谈论疾病,“但是,应注意转移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关心体贴患者的同时,不能过分迁就照顾,助长他们一味卧床静养的惰性。在不引起疲劳和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鼓励患者适当参加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等,适当生活自理甚至承担一些轻体力家务活动,有助于分散注意力。”
“在提倡‘带瘤生存’的今天,更要注重的是治疗能让患者活多久,活得生活质量好不好,以提高患者生活‘舒适度’为‘底线’。”陈曦强调,肿瘤治疗的原则是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创伤大的局部过度治疗对患者好处甚微,甚至可能导致“瘤未去人已亡”的后果。
那么,在治疗过程中,如何可以与瘤共存,避免和它们“同归于尽”?
“首先,家人与患者应当同心抗癌,积极配合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包括具体的基因信息,制定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让治疗获益最大化,让癌症也变成像糖尿病、心脏病等普通慢性病一样,让它们在体内与人和平共处。”陈曦介绍,随着医学科技水平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药应用于临床,尤其是目前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既提高患者生活“舒适度”,又能显著延长他们的生存期。
“其次,在家中,应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性情、性别、年龄等因素,用生活‘规矩’来改善‘复发概率’。”陈曦说,饮食上,权衡荤素搭配,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还应个体化吃杂食,比如,北方人要多吃南方菜,南方人要多吃北方菜,还应尽量少外出就餐,同时应细嚼慢咽;工作上,要有劳有逸,睡眠质量和愉悦情绪必不可少,平时家人注意多与患者谈心交流,帮助清理“情绪垃圾”,患者也要善于自我安慰,自我解脱。
在确诊癌症之后,紧随而至的就是放疗、手术、系统治疗等各种治疗费用,由于治疗周期长,往往令很多家庭因病致贫。“因此,科学‘理财’观也应成为对家属的基本要求,懂得‘当家’,让家庭能有经费保证患者做持续的规范化治疗,带着肿瘤长期生存下去。”陈曦坦言。
“特别提醒,患者家人切勿轻信某些补品的虚假治癌广告,不要盲目地把生命押在所谓的神药、神医或者祖传秘方上。”陈曦强调,癌症患者服用补品或营养剂,应当请教专业的医生后再用,因为有些补品功效有待进一步验证,而且因人而异,功效也不一样。
“总之,家属应听从肿瘤专科医生科学的、系统的康复指导,而不是支离破碎地搜些网络知识让患者随意尝试。”陈曦表示,有些晚期恶性癌症,可以尝试新药临床试验,不仅给患者提供了一个免费治疗的机会,也从新疗法中得到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治疗药物,可能比常规治疗有更好的疗效。目前新药临床研究国内外几乎同步,但家属切记带患者到有资质的正规医院参加新药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