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发言
■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中央常委、青海省主委刘同德:
小拉面解决就业大问题
拉面是“中华第一面”。西北各族群众借助拉面走出山门、跳出农门、跨进城门、融入城市,靠自己勤劳双手摆脱了贫困,实现了小康,很多人成了企业家。受疫情影响,拉面经济受到较大冲击,就业出现较大波动,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提档升级慢、产业链松散、“一带一路”融入度低。由此建议:
一、强化职业教育培训。进一步落实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就业见习等促进性就业政策;加大民族地区就业补助资金支持力度,支持高质量建设创业孵化载体和创业园区,建立健全适应拉面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支持建立输出地与输入地培训资源共享机制,多层次、全方位提高就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和品牌建设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做强乡村振兴产业链。应以拉面产业为龙头,统筹上下游,做强产业链,畅通工业链,支持建设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加大龙头企业和品牌建设扶持力度,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加强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区域分仓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全国集种养、加工、配送、连锁经营为一体的拉面产业体系,推动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支持融入“一带一路”。甘青两省群众已在境外开设拉面店500多家。应做好推介搭桥、签证办理、语言培训、餐料出境等服务,让拉面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为民族地区群众就业开拓国际市场。
■ 全国政协常委,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达久木甲:
加强民族地区就业监管
当前,民族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务工人员“怕走出”“走不出”。建议:
一、切实提高劳动者务工素质和技能。教育部门应加大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力度,开展学历补偿教育;采取“扶持壮大当地职业教育”与“定向输送培养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培养市场需求的务工人员。人社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应立足市场需求,整合培训项目,采取输出前、就业后等灵活多样培训方式,加强专业技能、法律法规知识和从业行为规范培训,帮助务工人员尽快融入当地生产生活。
二、着力规范劳务中介行为。人社等部门应支持民族地区建立县级或区域性劳务服务中心,实现劳务经纪人和农民工培训、定向输出、农民工权益诉求等一体服务;牵头制定劳务中介条例,明确劳务中介佣金收取标准,用法律规范劳务中介行为;出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开发专项奖补政策,支持具备一定条件的劳务经纪人发展为具有市场主体地位的劳务公司;牵头督促地方以人社部门为主,引导鼓励劳务经纪人成立行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三、加大就业市场监管力度。人社部门应严格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持续开展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整治行动;牵头开展劳务市场综合执法检查,对输出和招用童工、敲诈企业、侵害农民工权益等违法行为,严查严办;不定期检查企业为务工人员购买“五险”“一金”情况,对严重违反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行为和“抱团闹事”的群体事件严厉打击。
■ 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天津新疆商会常务副会长阿依木汗·乌斯满:
外来少数民族同胞怎样更好融入城市
我曾被评为天津市外来务工人员十佳模范,2014年和2019年两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我是新疆人,也是天津人,我自己的打拼经历就是外来少数民族同胞融入城市的一个缩影。
1991年,我和丈夫从新疆来到天津,从卖烤串开始创业,期间遭遇很多挫折,吃过不少苦头,幸亏辖区派出所保护我们正常经营,工商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帮助我们建立了合法经营的固定场地……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热爱我的家乡,也热爱第二故乡天津。结合平时工作所见所思,提两点建议:
一、进一步发挥社区作用。应努力在劳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让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城市均等化服务;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平等开放、混合编班、统一管理,使他们享有参加当地中考和高考资格。发挥社区街道作用,扶危济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比如,我依托社区组织新疆老乡开展普法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自己出资建旗杆,借用社区广场举行升旗仪式,唱响国歌,让他们亲身感受庄严时刻。
二、进一步完善就业技能培训机制。我曾出资培训维吾尔族在津人员,让他们冬天卖干货,夏天卖新鲜水果,长年都有生意做,效果很好。建议由人社部门牵头,定期梳理辖区内就业技能培训资源布局,全面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技能培训需求,有针对性设立一定数量、有特色的就业技能培训点,进一步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法规、就业创业指导等培训,帮助他们强化就业技能、提升维权能力、转变经营理念,树立就业信心,尽快融入城市。努力把就业技能培训,贯穿于为少数民族同胞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全过程。
专家学者特邀代表发言
■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
推动东西部产业转移
要让民族地区产业转移更上一层楼,需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民族地区缺乏对转移企业的吸引力,已经转移过去的企业形不成产业集群。二是现有财政支持水平还不足以吸引优质产业成规模地向民族地区转移。三是缺乏人才,当地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方式与转移企业的人才需求不匹配。由此建议:
一、统筹产业向民族地区转移的战略布局。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可研究推广《甘肃省精准承接天津市产业转移结对合作框架协议》的经验,规划并督促落实东中部地区对民族地区产业转移任务。建议采取大分散、小集中、一县一品的集约化转移方式,通过产业链弥补区位劣势,把现有扶贫车间与转移企业对接。对推动产业转移成绩突出的地方政府和企业给予表彰奖励。
二、实行更优惠的产业转移支持机制。建议由国家民委牵头对产业向民族地区转移情况进行专题调研,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协调有关部门设立扶持民族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专项基金,用于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及相应环保措施建设等;协调制定专门配套政策和资金。
三、加强产业转移的人才培养。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与转移企业对接融合,对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生均经费与实训设备加大投入,在民族地区率先实行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15年免费教育。人社部门对转移到民族地区企业中就业员工给予更长期限培训补贴,允许民族地区在培训资金使用上有更大灵活性。
部委介绍情况及协商交流
■ 教育部副部长孙尧:
一、委员提出关于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议,教育部推出“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平台,下一步将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社会认可度,持续加大对在校生的就业服务。
二、委员提出多培养理工农医类人才的建议,是我国无论中西部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都需要重视的。现在“三区三州”全部实现国家统编教材的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力度也不断扩大。这一变化,未来会逐渐改变很多学生由于在幼儿园不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上学后数理化成绩不好,最后只得选择文科的状况。在近些年招生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更注重本科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以及高职学生和中职学生技术技能培养。
三、对随迁子女给予的教育政策一直到高中,随迁子女只要符合当地条件,基本上都能保障他们享受相关入学和升学政策。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各地普遍建立了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随着政策逐渐落实,随迁子女的平等就读政策基本可以得到保障。下一步将完善相关政策,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推动相关工作整改提升,通过降学费、向公办校看齐等方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使随迁子女接受与当地居民水平接近及同等的教育。
四、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还需要加大支持力度,使学生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上过关。少数民族学生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高考升学、就业、融入社会都有利。
五、委员提出的涉及拉面等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议,目前无论是青海还是甘肃,一些中职学校涉及餐饮和食品类学校都有相关职业教育培训的覆盖,但力度不够,还应加大系统性。
■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兼中央农办秘书局局长吴宏耀:
一、关于强化对口劳务精准帮扶的建议。目前跨省外出劳动力比例下降,就近就地就业转移比例上升。对于强化对口劳务精准帮扶,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将继续在东西部协作框架下抓好劳务合作。一是督促民族地区省份切实履行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主体责任,继续向东部地区派驻工作专班,主动与东部省份对接,加大动员组织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二是推动东部地区全面落实好就业地稳岗就业任务,强化对民族地区务工人员就业服务。
二、关于统筹产业向民族地区转移的建议。刚刚签署了东部八省与西部十省(区、市)协作协议,协议里包括产业转移方面内容。同时拟将产业转移结果纳入东西部协作考核中。
三、关于委员提出脱贫地区申报国家级农业园区、扶贫车间项目、农机购置补贴、农业农民培训项目等建议。民族地区与脱贫地区往往高度重合,在政策上也能基本覆盖,一些重点支持政策也体现了对民族地区的倾斜。一是国家级农业园区,今年在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批了50个,其中13个投向民族地区,当中有7个是完全以民族地区主导产业创建,下一步还将继续给予倾斜。二是扶贫车间项目,国家乡村振兴局将继续在八省区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在村镇实施就业帮扶车间,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脱贫人口就业。三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国家将继续在民族地区开展差别化农机购置补贴,提高补贴标准,支持民族地区特别是丘陵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四是农民技术培训,2021年中央财政安排23亿元支持各地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将安排不少于4.5亿元资金用于民族地区培训。
四、关于加强手工艺的文旅融合的建议。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重在发展乡村产业,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加大工作力度:一是支持民族地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二是支持民族地区打造休闲农业重点县,培育一批休闲农业“打卡地”。三是谋划建设一批民俗、民族风情乡村旅游区,重点发展文旅特色小镇。四是对于委员提出的打造“农村手工艺培训基地”的建议,拟研究将其纳入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
五、关于将“小拉面”做成“大产业”的建议。农业农村部将在三方面加以推进:一是将拉面等行业龙头企业和品牌建设纳入我部推进“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内容,推进标准化生产,培育知名品牌,打造上下游全产业链。二是支持将拉面等产业发展所需仓储冷链物流设施纳入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实施范围。三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导地方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参与进来,分享产业链增长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