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民意周刊

中国海运有底气

——三位海运劳模眼中的行业变化

本报记者 奚冬琪

我国是世界上船员人数最多的国家,拥有注册船员165万。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运职工群体这一概念也逐渐扩大到航运、港口、航道、海事、救捞、船检等相关行业。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日前召开的“中国海员工会成立100周年”主题新闻发布会上,3位海员劳模就讲述了他们眼中的行业变化。

□ 海运船长吴文峰:驾驶海上巨无霸,中国船员有底气

“这个船长365米,宽度65米,深32米,我现在驾驶的‘玫瑰’轮的尺寸和这个尺度差不多。”上海市劳动模范、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中远海运“玫瑰”轮船长吴文峰拿着一艘货轮模型介绍:这样一艘船可装8层标准集装箱13800个,甲板面积相当于3个标准足球场,装了集装箱后高度相当于20层楼高,说是海上巨无霸也毫不夸张。

更让吴文峰感到自豪的是,这些年,无论是从船舶的规模还是船员的地位,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吴文峰说,过去我们国家的船吨位小、尺度小,抗风性差,不够安全。船舶、造船业基本都被外国垄断,而现在,我国的造船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船舶的大型化、智能化、自动化不仅解放了工作强度,造船工艺的提高也使航海风险大大降低。以前,中国海员只是外国船上的打工者、水手,现在所有的职务都可以胜任。出国交流时,也能自信地展现中国海员的风采。以前船上条件相对较低,海员们生病了只能“听天由命”。如今,有了专业的救助团队保驾护航,海员们的安全感也大大提升了。

□ 救助船长盛王森: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做海上的逆行者

说到救助团队,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东海救助局救助船队东海救131轮船长盛王森最有发言权。他介绍,国内目前拥有76艘现代化救助船、20架搜救直升机,可以在恶劣的天气海况下执行海上救助任务,挽救遇险船员的生命。70年来,我国救捞水平、救助能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盛王森2004年参加工作,刚刚上船实习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对他讲:救助船队的工作是海上人命救助,是积德行善的一个行业。年轻人一定要好好干,一定要传承“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在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刻苦,要努力,平时一定要多流汗,多积累一些救助的经验,这样才能在完成好救助任务的同时也能保护好自己。2008年6月,盛王森带领4名党员突击队员成功营救5名遇险船员。当时,获救船船长第一时间找到他说:“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替我的家人感谢你。”短短一句话,让当时还未成家的盛王森感触颇深,也激励他坚守救助工作多年,并逐步从驾驶员做到了船长。“现在我们船上70%的人都是90后,甚至是95后。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我们这支队伍中来,一起乘风破浪,做海上的逆行者。”盛王森说。

□ 桥吊班长竺士杰:现代化港口,吊装集装箱“信手拈来”

在海上航行了几个月的货物安全到达港口,接下来的工作,就需要码头的装卸工人来完成了。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宁波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营运操作部桥吊班大班长竺士杰是一名“80后”,他工作的码头早已不是黑白照片中脏乱差、需要靠人肩拉背扛的样子,而是有着高大现代吊装设备的壮观场面。

竺士杰介绍,他操作的桥吊高49米,相当于16层楼高。在操作室,操纵桥吊在上面移动吊具,就可以抓取20英尺的标准箱。而经过严格训练并利用全国产化的操作设备,竺士杰装卸一个集装箱只需1分钟左右。

“可能很多人都看到过港口的照片,我们现代化的港口真的非常漂亮壮观。”竺士杰说,现在港口正在研发新的操作系统,未来,工作场景会变得非常轻松,非常有意思。装卸工人只需在办公室里面对电脑屏幕,就可以像“抓娃娃”一样操作巨型吊机,穿针引线般完成集装箱桥吊工作。随着近年来港口发展巨变,竺士杰也呼吁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海洋强国建设队伍,共同建设国际强港。

2021-04-12 奚冬琪 ——三位海运劳模眼中的行业变化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932.html 1 中国海运有底气 4,93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