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仁美
1935年2月,中共皖赣分区委书记柳真吾、中共彭泽中心县委书记田英来到都昌、湖口、鄱阳、彭泽四县边界地区的武山山脉,把被敌人冲散的50余名红军战士召集在一起,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都湖鄱彭游击大队,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3年间,游击大队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战斗,不仅没有被敌人打垮,反而不断发展壮大,建立起牢固的都湖鄱彭游击根据地。抗战全面爆发后,该大队以崭新的姿态加入新四军,融入全面抗战的洪流。
革命力量在武山重新集结
大革命时期,在南昌的都昌籍共产党员刘越,奉中共南昌特支委派,回到昌都开展党组织的建设工作。1926年3月,中共都昌党小组成立,随即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土地革命时期,都昌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开展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探索,组织了茅垅暴动,建立了以老屋、茅垅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随着邵式平、周建屏领导的红十军的到来,都昌的革命活动蓬勃开展起来。
1934年3月,中共闽浙赣省委为了开辟皖赣边新苏区,在浮梁东境的小源成立赣北特委,将彭泽特区委扩大为彭泽县委,书记陈开运。同年6月,中共赣北特委又决定将彭泽县委扩大为中共彭泽中心县委,陈开运、陈守华先后任书记,田英任少共中心县委书记,下辖江西的彭泽、湖口、都昌、鄱阳,安徽的东流、至德、望江等7个县的党组织。县委机关初驻浩山伍龙庵,后迁至岚陵张村和浩山兆吉沟。
随着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中央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南方各省的革命形势急剧恶化。赣北苏区根据地几乎丧失殆尽,只有少数转到游击区,逐步形成赣北西部以修水为中心,东部以武山为中心、中部以青山为中心的3块游击根据地。这些根据地的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适时实行战略转移,在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3年游击战争。
都湖鄱彭边地区地处赣北,东连赣东北苏区,南倚鄱湖,西临长江,北接皖南,武山雄峙中央,地势险要。都昌望晓源是四县交界边区,远离四县县城,国民党统治比较薄弱,有利于重新集结革命力量,开展游击战争,实行武装割据,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这里的群众革命基础也很好,早在1930年红十军挺进赣北时,红七旅旅长匡龙海、政委刘肩三在这一带建立了县、区、乡苏维埃政权。
1934年秋,中共皖赣分区委书记柳真吾,红军皖赣独立师师长匡龙海、政委王丰庆率部来往于都、湖、鄱、彭之间,熟悉这一带地形,已有在武山建立根据地的打算。同年12月,中共彭泽中心县委根据皖赣分区委的指示,派中心县委军事部长李庚庆、少共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戴其明和共产党员周仲秋来到望晓源,建立地下游击小组。
1935年2月,国民党集结重兵向彭泽浩山苏区进犯。柳真吾与彭泽少共中心县委书记田英率领手枪队冲出敌人的包围圈,几经辗转进入都湖鄱彭边境的武山东部——望晓源。与此同时,匡龙海率领独立师200余人从秋浦高山向武山转移,沿途遭到国民党重兵堵截,部队损失惨重,匡龙海与部分指战员冲出重围,历经艰辛,与柳真吾、田英会合,着手进行建立游击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与此同时,彭泽游击队指导员曹连洪率部到望晓源,逐村发动群众,吸收贫苦农民曹俊品、石家满、曹贤春和石书文等入党,很快建立起地下党支部,为建立武山游击根据地和都、湖、鄱、彭中心县委,做了组织上、思想上的准备。
重新点燃武装斗争的熊熊烈火
1935年3月,柳真吾在都昌曹炎口鹰峰尖召集田英、陈守华、沈友知等人开会,研究在武山建立游击根据地问题。会后,派田英、陈守华赴赣东北,与闽浙赣省委取得联系,请示工作。此时,中共皖赣分区委和彭泽中心县委均遭破坏,大部分领导同志失散或牺牲。为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中共闽浙赣省委指示在武山东部的都昌大港望晓源建立都昌湖鄱彭中心县委,中心县委的任务是:保存革命力量,发展地方党组织,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坚持以武山为中心的都(昌)湖(口)鄱(阳)彭(泽)地区的游击战争。4月,匡龙海、田英率部回到武山,与柳真吾会合,在都昌望晓源成立中共都湖鄱彭中心县委,书记田英,委员陈守华、戴其明、邵荣兴、华永标、苏远全、石书文,直属中共闽浙赣省委领导。中心县委成立后,把四县划为四个工作区,逐步建立了四县的县委、区委和支部,决定以上冲、下冲、曹药、曹洪、石家大屋等5个村庄为基础,建立以武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并将红七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部分伤愈人员共50余人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都湖鄱彭游击大队,由匡龙海任司令员,田英兼任政委。这支由共产党员、老红军战士组成的50余人的队伍,建立以武山为中心的都湖鄱彭游击根据地,重新点燃了武装斗争的熊熊烈火。
这时,赣东北、皖赣边苏区都变成了敌占区,在武山周围,国民党调动了10余个团的兵力,协同各县民团在都、湖、鄱、彭各县活动,企图一举扑灭这里的革命力量。面对强大的敌人,游击大队在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利用武山山高林密、峰峦起伏、人烟稀少、地势险要这个天然屏障,进行分散、隐蔽、灵活的游击战。
游击队刚建立时,驻都昌大港的国民党保安中队得知消息,立即进犯望晓源。田英得悉后,率领游击队、赤卫队40余人,埋伏在侧家山两旁,当敌人进入伏击圈时就全力出击,当场击毙2人,活捉包括分队长何清在内的21人,获长枪24支(仅1人弃枪逃走)。侧家山战斗后,游击队威名远扬,国民党当局异常惊恐,对望晓源加紧“清剿”。敌三十六旅以优势兵力向游击根据地进犯,所到之处筑起碉堡,企图以此切断游击队的供给,阻止游击队发展壮大。
游击队依靠地下党,依靠群众,经过中馆、源头港、大屋张家、段家店几次大规模战斗,不仅打破敌人封锁,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还钳制和消灭了敌人有生力量。
到1935年年底,游击队已经推进到鄱阳的余家山、黄龙港、谢家滩、石门街;彭泽的上十岭、严家山、魏家山、定山、周家坂;湖口的杨家山、曹大屋村、大埠岭、棠山、刘泗桥;都昌的徐家埠、汪家墩、三汊港、土塘、源头港;东至的上下蔓村,把彭泽的岷山、湖口的剑山、鄱阳的黄金山与武山根据地连成一片。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
至1936年春,武山根据地已纵横200余里,成为皖赣边重要的游击根据地,中心县委在望晓源开办了党员训练班和新兵训练班。但是不久,柳真吾在一次行动中遭国民党军杀害,都湖鄱彭游击大队司令员匡龙海也离开了都湖鄱彭地区,坚持这个地区游击战争的重担就落在田英的肩上。田英在指挥战斗中有胆有识、机智灵活、勇敢果断,经常巧妙化装奇袭敌人,取得多次战斗的胜利,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
在三年游击战争中发展壮大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虽被迫接受联共抗日条件,但不承认南方八省游击队是红军队伍,还加紧了对南方各游击根据地的“围剿”。为了避开国民党正规军的“围剿”,保存革命力量,田英率领游击队主力跳出敌人包围,转战婺源、祁门、浮梁、东至、太平一带,留下少数党员干部领导根据地人民坚持斗争。
1937年4月,田英得到国民党三十六旅调离都昌大港的情报,率领游击队从外线打进来,利用国民党驻军调防之机一夜间消灭了曹药里、曹百四两个敌人据点,接着又捣毁湖口麻园岭的碉堡。被国民党军赶走的群众陆续回到望晓源,根据地又恢复了生机。田英抓紧扩军,动员青壮年参加游击队,举办新兵训练班,同时不断袭击国民党小股地方武装,依靠缴获的武器来扩大自己的力量。到1937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都湖鄱彭游击大队发展到200余人。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心县委接受中共皖赣特委的指示与国民党都昌县当局谈判,同时由望晓源村迁到距大港街约1.5公里的曹百四村,组织部队进行开赴瑶里整编的准备工作。随后,田英奉上级指示,除留下部分同志在根据地继续领导工作外,带领部队离开大港编入新四军一支队二团三营七连,奔赴抗日前线。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政协文史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