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新闻眼

“科学”种树 久久为功

朱婷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有一个关于种树的故事。一位驼背的郭姓男子,以种树为职业,但凡他种的树,哪怕是移栽的,无不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且多。乡邻们羡慕效仿,却不得要领。

郭橐驼的秘诀其实很简单:“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按树木的天性去种植,不去反复折腾它,自然能够长好。中华民族历来讲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华文明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这个一千多年前的故事,对我们当今仍有启发。

作为林业科学家,杨忠岐一直关注着“科学”种树的话题。几十年来,在我们大规模植树造林的历程中,曾经有地方政府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追求造林数量和面积,违背科学规律,以致“造林项目完成后,造林的人撤了,林就很快全都死了”。在历年全国两会上,记者也曾听到地方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西部山区种上苗木后,人工灌溉成本极高,树木存活却仍然困难。

如今,在个别地区,仍然存在“植树不见树,种林难成林”的现象。有了规划,却不切实际;一腔热情,却缺乏常识,最终耗费人财物力。好在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近年来“科学”种树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科学”种树,才能降低成本。“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灌则灌”,这是杨忠岐在采访中反复强调的观点。只有因地制宜,才能用最小的成本,种出最大的效益。荒漠地区也能生长沙棘树、肉苁蓉这样的经济作物,既实现了绿化,又能获得经济效益,何乐而不为?

“科学”种树,才能维护生态平衡。大兴安岭中部的阿尔山地区,曾经种植大量的落叶松林,发生大面积松毛虫害后,造成很大损失,因此不能只种单一树种。而大面积人工林,还可能切断野生动物的觅食通道,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科学”种树,才能真正造福于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种下的每一片绿色,最终为的都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营造美好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之以恒开展国土绿化,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刻意追求奇花异草、名贵树木,真正做到为人民种树,为群众造福。

“科学”种树,久久为功。新发展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美丽中国就是要使祖国大好河山都健康,使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健康”“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呵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让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殷殷嘱托。对于每一位中华儿女来说,我们都有义务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祖国大地绿起来、美起来尽一份力。

2021-04-07 朱婷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665.html 1 “科学”种树 久久为功 4,66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