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顾磊
为了增收致富,残疾人梁福添在家里养起了蚕宝宝。然而,有一个难以解决的困难是,行动不便的他在养殖过程中十分吃力。幸运的是,当地残联为他提供了生产物资和技术培训指导,又对蚕房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如今,梁福添可以通过无障碍轨道喂蚕机为幼蚕喂食,十分方便。
梁福添的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对残疾人养蚕户进行蚕房生产的无障碍改造是该区的一大创举,也是残疾人居家无障碍改造的一个创举。这一改造是围绕着桑蚕产业进行系统设计而来,该区残联专门针对残疾人的身体条件,设计、引进了轨道无障碍喂蚕机、自动上蔟机、自动消毒机和快速取茧机。
发展种养殖业,让残疾人生活更美好,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莫文珍是百色市田阳区那坡镇尚兴村的老支书。他带领村民在荒坡上种植芒果,探索芒果种植和良种培育技术,发展副业、输出劳务,使尚兴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移民新村。
莫文珍带领的芒果种植社为残疾人种植户讲解种植技术,使当地残疾人户种植的芒果亩均年产量由最初的750公斤增加到1200公斤,每亩年增收超2000元。残疾人苏国新家的10亩地一共种了500棵芒果树,家里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一家人过上了好日子。
在河南省焦作市,当地建设了一批残疾人实体培训基地。焦作市有持证残疾人98436人,当地残联多方调研,根据“一山一滩一陵一园”的区位特点,联合本地种养殖大户与合作社,因地制宜地帮助残疾人培训生产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培训过程中,基地对培训内容、服务内容等情况进行介绍,还对残疾人培训后创业进行效益分析,组织有意向的残疾人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此外,培训重实操,由技师在实体基地生产一线授课,更注重技术和操作能力。培训不仅针对残疾人本人,还包括重度残疾人的直属家属。焦作市残联对培训项目进行筛选时做到“两有”“两无”和“两适应”,即有市场需求、有特色优势;无风险、无需残疾人投资;适应残疾人特点、适应残疾人要求。
当地开展了野生皂角刺、怀药、牡丹、小麦套种辣椒等种植产业。如今,有不少残疾人及家庭通过种植产业改善了生活,对未来的发展也有了信心。
数年前,在山西省阳曲县黄寨镇城晋驿村,残疾人李改香与同村7位贫困残疾人领到了县残联扶持的21箱优良蜂群,仅仅1个月就靠蜂蜜获利,随后她还帮人代养,全年收入达到1.6万元,尝到了增收的甜头。如今,她的生活越来越好。
李改香生活的改变,得益于一种创新模式。当地通过蜜蜂养殖促残疾人致富增收,在发展过程中,县残联探索了“互助共养”模式,由残疾人中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技术的养蜂大户帮助养蜂,被扶持的对象以帮工换技术的方式进行饲养,实现互利共赢。
目前,阳曲县正在着力打造养蜂文化博物馆、蜂文化科普教育、健康养生蜂产品等新的特色品牌,推动残疾人养蜂产业向纵深发展。
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肢残人协会会长邓小三带动70余名残疾人开展魔芋种植,种植面积达400余亩,共计投资450万余元。他为参与助残产业的残疾人免去每亩745元的项目投入款,共计30万余元,为参与助残产业的残疾人给予百分百零风险兜底保障,享受同等入股分红。
他告诉记者,未来将通过建立残疾人工厂和短视频孵化基地等方式,带领更多残疾人创业和就业,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财富和价值,真正实现自强不息,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