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英
3月31日,华为公布了2020年经营业绩:销售收入8914亿元,研发投入高达1418亿元。
观察一国经济,企业家是重要指标。当下,中美两国经济中,有两个人已经成为活着的传奇:中国任正非,美国巴菲特。
巴菲特比任正非大14岁,在创业领域,已经是两三代人的差距。两人从事的行业迥异,一个做通信,且对前沿科技着迷,一个做投资,直言不懂技术;气质也不同,一个雷厉风行,一个给人的印象偏保守。
不过,有意思的是,两人在决定其前途的关键禀赋上,却有惊人相似。
他们都是坚定的爱国者。即便受到美国全力打压,任正非最关心的依然是中国教育。在他的价值排序中,国家利益永远是第一位。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竭力劝阻消费者,不要太把华为公司的兴衰当回事,“不能说用华为产品就爱国,不用就不爱国。华为产品只是商品,如果喜欢就用,不喜欢就不用。”最重要的是国家要继续保持开放、创新。巴菲特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一个观点,并且一直在践行:没有人能靠做空自己的祖国成功。
他们都是长期主义者。任正非20年前就预判中国在通信领域会产生全球领先的公司,并且为可能出现的技术封锁做准备。为了研究一项新技术,在华为的研发体系中,可以允许相关项目团队几年没有成果。在他们的奖励机制里,不仅“蓝军”这样的组织同一线团队享受同样的奖励水平,而且还会根据市场效果,对一些创新给予追加奖励。此外,任正非坚持战略目标聚焦,“我们是几十年对着一个城墙口冲锋”。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核心是找到一家真正好公司,重金投入,并且伴随他不断成长。他对中国科技公司比亚迪的投资,就是一个典型。
他们都找到了实现理念的方式。知易行难。任正非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把公司股份从几位创始人手中,向一线、骨干员工转移。进入21世纪,为了实现对全员有效激励,同时,防止外部资本对公司长期战略执行造成干扰,任正非一面坚决抵制上市冲动,一面把全员持股机制与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文化相融,实现了一次组织体系的全面创新。巴菲特为了防止投资人干扰决策,并没有采取华尔街流行的基金模式,而是打造了一家公司型投资组织。任何投资人即便对投资结果不满意,也只能把手里的股票进行转让,并不能从巴菲特手中进行资金赎回。这个看似细微的差别,让巴菲特得以坚持自己的理念,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投资成功。
这些,可能也是两位商界翘楚,带给世人的另一种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