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关注

乡愁何处安放

本报记者 谢靓

中国文化的根基在乡村不在城市,这是数千年农耕文明孕育的结果。在各民主党派为“十四五”文化建设建言的提案中,涉及乡村文化的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然而,在近几十年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成了一个尴尬的存在。传统“人不离土”的小农经济和以“家”为核心的“熟人社会”已难以为继,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工业文明冲击,乡村的“礼”“义”文化让渡于市场经济的利益观念,种种迹象表明,城市与乡村在文化上的碰撞,从未如此匆忙和剧烈。

民进中央在提案中说:“一提到农村的文化,就以为是古宅、古树、名人轶事等。”“一提到江南水乡,就清一色的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占据媒介传播话语权的“城里人”对乡村文化的一种误读,之所以“误”,是因为这些文化符号背后承载的意义正在冰消瓦解,即使人为地修补和重建,它也很难再成为人们心中梦想的精神家园。

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让“城”与“乡”的割裂变成了“现代”与“传统”的割裂,延续千年的乡土文化逐渐退场,根植于现代社会的乡村文化体系又未能形成,这是城镇化道路中的阵痛,也是“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文化建设必须面对的课题。如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推动整个乡村社会的文化重构,关系到“文化强国”的成败,关系到千千万万中国人无处安放的乡愁,需要开门问策,广纳群言。在这方面,各民主党派的倾力建言无疑是一种重要贡献,能够为破解这一重要课题提供智力支持,并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

2021-03-29 谢靓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232.html 1 乡愁何处安放 4,23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