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生态周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原局长刘雅鸣:

应对气候变化不能忽视“中华水塔”

本报记者 王菡娟

“近50年来,青藏高原暖湿化显著,年平均气温增速超过同期全球的两倍。要准确把握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的影响,提升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适应能力。”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原局长刘雅鸣表示。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带之一。

根据预测,未来青藏高原仍将保持增暖趋势,气候与生态环境灾害复合风险加大,而与之相应的应对能力却引人担忧。

“目前,我国对青藏高原多圈层综合观测不足,气候变化机理研究不够,对灾害风险预估的科技水平仍有待提升。”刘雅鸣说。

刘雅鸣呼吁,要进一步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加强高原生态环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保障青藏高原核心地及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刘雅鸣建议,要加强青藏高原生态气候变化综合立体观测网络建设,提高数据获取和灾害风险早期预警能力。

“如进一步优化青藏高原生态气候综合观测站网布局,完善高原关键生态脆弱区和高风险地区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刘雅鸣认为,应加强青藏高原自动化观测和冰冻圈观测站建设,全面开展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地区影响的监测工程建设;建立暴雪、冰崩等多灾种早期预警机制,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服务。

刘雅鸣还指出,要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为契机,深化青藏高原敏感区气候变化机理研究与科学评估。“建立青藏高原应对气候变化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通过多学科交叉和综合集成研究,提高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多尺度时空规律及物理机制的科学认识水平。”

她建议加强气候变化及极端灾害对农牧业、水资源、高寒生态系统、人群健康的影响和风险评估,以及冰川跃动、冰崩、冰湖溃决等多灾种综合风险和气候环境承载力评估,强化重大基础设施如川藏铁路、公路、水电站的气候可行性论证。

刘雅鸣还建议,应充分研究利用祁连山、三江源、天山、贺兰山等山区空中水汽条件丰富的有利条件,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全面掌握我国西部风能太阳能水电能源等情况,科学开发和利用西部气候资源;制定青藏高原中长期发展与保护规划,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和系统治理、气候变化对策研究及科技支撑、基础设施建设、跨区域与国际合作等举措;充分利用气候变化短期内所带来的相对有利的生态环境“窗口期”,加强高原农业气候适应性区划、湿地保护与沙漠化治理,实现生态环境改善。

2021-03-25 王菡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原局长刘雅鸣: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013.html 1 应对气候变化不能忽视“中华水塔” 4,01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