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巍
面对国际环境重大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有利于防范化解外部冲击,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优势。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紧紧围绕改善民生拓展需求,促进消费与投资有效结合,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激发内需潜力 拓展消费渠道
针对我国在打造强大国内市场、促进国内大循环方面存在的一些短板,民进中央在《关于深化供需双侧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提案》中提出,从需求侧看,内需市场还需进一步扩大,消费、投资等领域仍存在结构性问题。从供给侧看,我国应对消费升级需求存在不足。此外,国内部分市场要素流动不畅。
民进中央建议,坚持扩大内需政策,改善营商环境和促进消费升级,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完善消费市场监督机制;持续加大创新投入,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第二产业合适规模;持续提升居民收入,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和占比,健全收入分配机制。
致公党中央认为,一直以来,大中城市是促进消费的主战场,县乡海量的消费需求有待唤醒。应从消费载体入手,培育层次多元的消费中心城市,以旧城特色商圈为载体,与旧城微改造相配合,推动在城市中心建设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消费休闲集聚区,提升城市消费活跃度。完善供应链,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欠发达区域品牌的打造和运营水平,拓展消费发展空间。用数字手段升级一批特色商贸小镇,打造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特色直播基地,支持建设电商村镇,推动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释放县域与农村消费潜力。
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还要考虑解决民生痛点。从供需关系看,多渠道稳定和扩大消费、增加居民收入,是挖掘市场潜力的有效途径。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熊水龙表示,当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不能同步时,幸福感就会打折扣,因此扩大消费是和人民生活品质紧密相连的。“应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精准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真正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让更广泛的群众享受到民生福祉,减少国民消费后顾之忧。”
以“智慧经济”刺激“智慧消费”
创新是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科技创新,以更高质量的供给来创造新需求,也将进一步激发巨大的内需潜力,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民革中央看来,企业、产业和经济社会的“数智化”转型,有助于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和经济社会循环。为此,民革中央建议,创新“数智化”发展政策环境,加快建设数智技术高效供给体系,包括加快建设一批数字经济创新平台载体、培育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和专业、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的、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技术中心等。同时,提出统筹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加强对传统产业“数智化”转型的政策支持。
民盟中央也认为,行业数字大脑的建设,有助于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畅通产业链国内大循环。
针对行业数字大脑目前存在的大宗材料领域细分平台空白、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尚未形成行业数据的融合应用、建设缺少政府的顶层规划统筹、资本管理、数据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等问题,民盟中央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做好行业数字大脑科学统筹布局;遴选试点城市,推动工业城市发展行业数字大脑;遴选试点行业,鼓励跨业态联合建设行业数字大脑;用政策推动创新,促进产业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国有资本发力,为国家产业数据安全保驾护航。
如今的中国,以5G、物联网、边缘计算、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科技革命方兴未艾,而全球规模最庞大、层次最丰富的消费市场,又为智能科技的场景化应用提供了最丰厚的消费土壤。以“智慧经济”刺激“智慧消费”,中国市场具有无尽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