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报道组
伟大的党百年华诞、“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全国两会特别报道选择什么样话题,报道组做了一次大胆的选择。
既要一以贯之,延续过去几年策划“大国国民如何强起来”“大国重器如何‘靓’起来”“读懂‘大国之治’”的思路脉络,又要守正创新,选准今年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大事项、扣紧全国两会的主要议题。
《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临大事,必先齐其心、聚其智,而后有为。
报道组前期召开了几场策划会,集体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开启新征程、践行新理念、构建新格局”策划选题的初步意见渐趋统一。
最终,我们把报道的选题放在了“构建新发展格局”上。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历史任务、新环境条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关系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
这回,我们着实对自己“够狠”,选择了一个难度超高的题目。
难就难在这是刚刚提出的重大战略,在理论界、经济界的研究也尚属破题阶段,需要记者同政协委员一起学习。
难就难在这是以党的百年壮丽诗篇为背景,需要穿透历史、洞见未来、彰显优越、回照初心使命的“大文章”。
难就难在政协报社储备的“写手群”里,“政治牌”“政协牌”的笔杆子多,擅长经济领域问题的资深记者凤毛麟角。
报道组组长的主意多,针对三难提出三策——边学边干,虚心向懂行的委员请教,大胆求知、落稳案头;放眼大局,从历史发展的脉络腹稿,读懂优越、直面新局;扬长避短,不局限在经济学的学术论证,荡开一笔,以“外行”的姿态请教委员里的专家,内化生成让“外行”看得懂的流畅叙事。
端的是兵无常形,我们这也算是探索出一个“两头在外”的新写法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个庐山,能看出多种姿态。
明确方向、整队出发,本报派出6名资深记者,采访了18位出席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在深入观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基础上,最终形成7篇述评文章。
我们这些“小字辈”记者,虚心向经济学家、政协委员请教的同时,倡导观点碰撞、“头脑风暴”。出手并非有文必录,而是共同探讨、仔细推敲、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观点积沙成塔、含砾成珠,而串联成这串珍珠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大写长三角》,从对江南的眷恋写起,长三角一体化故事有了不一样的风情;《面向太平洋》,说的不仅仅是地理,指的也不仅仅是太平洋;《万类竞自由》,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需要打通经济“任督二脉”,而核心就两个字——人才;《运筹大棋局》,好的产业布局就如同落子,成势则气韵足,需要“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协同发力;《国以安为重》,在鲜活的经济运行中,我们看到了“卡脖子”的困局,也拼出了未来经济畅快运转的图景;《数据大时代》,不同省市数据之间有“山”,不同行业数据之间有“墙”,翻过山、越过墙,数据的天空充盈着勃勃生机;最终,我们以《迈步从头越》收官,用历史逻辑结笔,也希望沿着这个逻辑,能洞见更美好的未来。
7篇文章,2万多字,可以分开来看,也可以连起来读。
这些文字,是现实的放大镜。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影响正日益显现在中国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部分西方国家对我战略遏制,“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层出不穷,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仍在持续,世界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这一切,使得构建新发展格局在被提出之时就被赋予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核心使命。
这些观点,是局部的显微镜。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各类要素不断动起来、活起来、畅通起来的过程。
这些文章,是历史的望远镜。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
这组报道,是未来的透视镜。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潮流下,在数据大时代已然降临的背景下,数据能否有序畅流,已成为决定中国经济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
特别策划报道通过不同视角、不同高度、远近殊异的方法,剖析、探讨新发展格局的几个侧面,期待搭建成一个更为清晰的新格局全景图。
我们也期待,通过细读这组报道,能为读者理解、把握新发展格局,有所裨益。
(杨朝英 廉维亮 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