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版:犇向新征程·评论

履职尽责的“溢出效应”

崔吕萍

“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常怀爱民之心,常谋富民之策,常为利民之举”“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近年来,政协委员履职尽责的脚步越走越快、脚印也越踩越深。

作为距离政协委员最近的媒体之一,本报记者一路相伴,记录着委员的履职历程:在风雨兼程的调研途中,在各抒己见的两会小组讨论中,我们见证了责任委员的担当,也通过全媒体形式,传递着他们的好声音。

政协委员履职尽责,在形式上是可以产生“溢出效应”的。

比如,自主调研的路,一位委员去走,多少有些“孤单”;但几位共同关注一件事儿的委员,一起去调研,期间讨论讨论,碰撞碰撞,调研效果就不一样。有时候,一场调研座谈讨论“溢出”,涉及了主要议题之外的其他话题,委员们之间互相商量一下,还可以再围绕新话题,再组织下一场调研,邀请更多的委员加入。

再比如,原本不熟悉的几位委员,因为同时接受了本报的采访,在报道见报后,在我们的版面上“相遇”,互相品读对方观点,“相见恨晚”,最终“牵手”,形成了对某项事业发展共同的思考和建议。

政协委员履职尽责,在节奏上也会形成“溢出效应”。

同样是委员,大家日常要处理的本职工作、社会工作都不少,面对政协会议、调研,该如何对待?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委员们之间也会“攀比”!比什么?比谁谈的角度好、话题新、问题准!比什么?比谁更能深入领悟政协工作的特点!比什么?比谁能够兼顾本职工作与委员履职,并且让两者相互促进。

政协委员履职尽责,在思想和情绪上,也会形成“溢出效应”。

因为疫情防控需要,驻会记者没有平日多,两千多名委员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怎么做?“明明是你要采访我,怎么成了我老追着你?”委员和记者开起了玩笑。但只要一位委员开始“倒追”记者,其他的委员也开始效仿。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不是记者耍大牌儿,是责任委员“履职”状态每一天都在线,每一天都在求索和实践,积累到一定程度,需要抓紧和记者谈一谈,和更多的人分享这些思考和火花。

没有名誉委员,只有责任委员,而只有责任委员,才是合格的委员。而这种“溢出效应”,会在委员们之间不断扩散。

2021-03-06 崔吕萍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641.html 1 履职尽责的“溢出效应” 2,64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