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版:犇向新征程·评论

从政府工作报告读“数字”

本报特邀评论员 张连起

3月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听取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我印象深刻的有两处数字,这两处数字也是各方所关注的。读出背后的意义,是委员的功底和功课。

一处数字,是今年定不定经济增长指标,为什么GDP指标定在6%以上?2020年未确定GDP指标,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的“特殊情况”,不是常态。实际上,没定指标不意味着没有隐含的经济指标,比如就业率某种程度上就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一个观察指标。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指挥棒”,要考虑需要与可能、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社会预期等多项因素。一些国际组织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会达7%、8%甚至更高的增长,表明中国经济有能力有条件巩固恢复性增长的基础,实现恢复性增长的目标,这也印证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国内生产总值6%以上,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就业、物价等预期目标,体现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要求,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这个经济增长指标的确定,可以从三个角度观察,一是6%的比较基础是2.3%,是陡然下降之后的恢复,是一个相对较低的基础,不是平常年份的6%;二是我们要的不是数字好看,而是没有水分的增长,并且是有含金量的增长;三是今年的经济增长是“十四五”开局起步的基础,要实现“十四五”乃至2035年远景目标,就不能不考虑一个增长底线。何况,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不是对立的,能快则快,以免贻误发展机遇。

报告中关于助力市场主体的表述是“青山常在、生机盎然”,精准形象,一语中的!如果与去年“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对照解读,自有一番滋味,一番风景。

第二处数字,是如何安排赤字率、债务规模?

去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属于“非常时期”,财政部门应对危机支持复工复产和经济恢复过程中,采用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是及时而精准的。2020年三四季度后,财政收支矛盾出现向好势头,这为今年积极财政政策进行微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积极,但侧重于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是在疫情影响远未完全消除情况下适应扩大内需、满足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2020年赤字率安排到3.6%以上,是阶段性的,今年调整安排为3.2%,也是适应和服务“十四五”开局起步的需要。

赤字率安排和债务规模既体现财政政策的“积极”,又要兼顾“可持续”。不妨从三个方面解读:

第一,财政政策的“积极”仍然是总体方向和框架,其代表性的特征是赤字率应保持一定水平。

第二,确定适当的赤字率水平,要从财政可持续性视角和防范风险的谨慎性考虑。有了今年国内生产总值6%以上这个指挥棒,赤字率指标的权衡后,既不需要非常时期的3.6%以上水平,又要释放积极的信号,同时为防范经济下行风险预留政策空间。这一赤字率能够保证我国财政扩张是在安全线之内,而且在年度比较中,带有财政可持续的考虑。

第三,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多承担支持科技创新、优化结构、促进内需等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保持在3.65亿元,着力解决“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花得怎么样”的现实问题。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

2021-03-06 张连起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639.html 1 从政府工作报告读“数字” 2,63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