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靓
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里的数字,为我们观察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提供了一个微观视角。
在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会上,汪洋主席所作的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就列出了不少数字:播出12期“委员讲堂”节目,相关节目和新闻报道浏览量超过2亿人次;47个委员读书群里,委员交流读书感想14万余次,读书活动通过新媒体推出的学习民法典系列专栏,点击量达6000万。
这些数字“标注”的是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广度和深度。用一个个实的数字来描述看上去比较“虚”的凝聚共识工作,意味深长。
政治语境下的共识,本质上是一种认同,认同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发展道路、文化传统。认同能产生信任,信任催生社会关系的联结。当一个社会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联结,它就有了聚沙成塔、积水成渊的力量。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一些国家为了一个小小的口罩就陷入社会意识的撕裂甚至对立。而中国,在政府的号召下,社会上下很快达成了高度共识,口罩成了大家出行的标配。
报告中还有这样的数字:2020年,全国政协举行了14场重大专项工作委员宣讲活动。这个数字背后也有故事。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在委员宣讲活动中说:“武汉疫情严重的时候,方舱医院收治了上千新冠肺炎患者,大家会不会有情绪问题?我们就给武汉市提了一个建议:在方舱挂国旗、党旗,让大家明白要团结在一起共克时艰,让党员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还有一个建议就是迅速在患者中成立基层党支部,党支部再上边设一个临时党委,由方舱医院所在区的副区长或者区委副书记来担任支部书记,从而调动医疗、后勤、志愿者等相关力量。这种组织方式让方舱医院的秩序井井有条,当时大家都说方舱医院的患者之间有交流有照顾,气氛很好。”
显然这就是一个聚沙成塔的故事。
中国的脱贫攻坚事业是另一个聚沙成塔的故事,上有坚强的领导核心、万亿级资金投入,下有数百万挥汗如雨的驻村干部,以及把生命定格在征途上的1000多位牺牲者。无数的力量汇合在一起,缔造出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我想不出还有谁能做到。”来自侨界的全国政协委员严彬说,“世界上最难办的是什么事?一个贫,一个疾,我们都办到了。”
围绕脱贫攻坚,全国政协委员们写提案、搞调研,协商活动之密、履职成果之多,已无法统计。这个无法统计的“数字”,同样是人民政协为脱贫攻坚凝聚共识与力量的证明。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凝聚共识是一种现实需要。疫情让世界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经济复苏前路漫漫,地缘政治暗流涌动,面对未来各种不确定性,14亿中国人尤其需要团结一心走好自己的路,用共识消弭社会转型中的分歧,滋润希望的心田,照亮前行的路途。
凝聚共识也是人民政协理应做且能够做好的工作。在我们的政治架构中,人民政协是专门协商机构,干的是商量的活,做的是商量的事,而商量就是凝聚共识。
在本次政协大会的议程设置中,也有一些数字。除了听取审议相关工作报告外,大会将安排6次小组会议,其重在“议”,即在建言资政的基础上凝聚共识;此外还有2次大会发言及3场“委员通道”视频采访,其重在“溢”,即发挥正向溢出效应,向社会传播共识。从“议”到“溢”,是共识从酝酿、产生到扩散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每一个会期都是一段凝心聚力的轨迹,记录的是办大事、商量事的真实民主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