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抓手。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我国履行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历史担当。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与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碳排放与污染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协同效应,做好减污降碳工作,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会议明确提出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交通,是城市非常重要的碳排放来源。研究表明公路是碳排放总量最大的运输方式,其次是航空,铁路和水运的碳排放较低且保持稳定。共享单车的出现,是对绿色交通的一种赋能和助力。但一项新事物的出现、成长、成熟,必然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如何弥补短板、满足新要求、迎接新挑战,确实是政府和企业需要共同研究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
日前,《交通运输部关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指导意见》正式印发,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支撑保障和先行作用。其中专门强调:推进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人工智能、物联网、卫星等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和改造,积极发展智能铁路、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能航运、智慧民航、智慧邮政、智慧地铁、智慧物流,完善标准规范和配套政策。
所以,我们一方面需要更大程度、更大范围推动自行车绿色出行,减少机动车流动;另一方面,还需要更加便捷、智慧的自行车让广大消费者安全使用。因此,如何以科技赋能,促进服务变革、提升人民出行体验、引领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针对第一阶段共享单车带来的新契机,同时也尚存的短板开展新的产业升级,是“十四五”期间交通领域的一个新命题。目前,针对共享电动自行车市场准入问题,部分城市明确禁止投放,也有城市持欢迎鼓励态度,这其中既有出行需求、环保、产业发展、互联网+等宏观考量,也涉及城市交通安全、出行方式变革、道路基础设施条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诸多现实因素。但作为一种新的出行方式,最根本的问题仍然需要从交通出行特性出发进行专业解读和科学研判,用数据说话,以量化分析辅助科学决策。只有明确其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合理定位,增强理性认识,方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共享电动自行车如果能将数字科技和传统电动自行车产业相结合,通过物联网等新技术,借助车辆搭载的智能终端,就可以实现采集车辆位置、轨迹、车速、车况、年限、里程等数据信息,对车辆统一管理,借助卫星导航和交通地图信息,帮助消费者快速定位目的地、及时提醒红绿灯和交通状况,以及进行最优路线选择,甚至还能实现限制和控制车速,确保行车安全,并叠加天气信息等服务。
同时,推动电动自行车的智能终端与交通信号灯和道路监控摄像系统等交管部门平台进行数据共通共享,助力政府实现对车辆的监督管理,共建城市多层次出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培育完善未来出行创新生态,更好地助力减污降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