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帅
2月25日,头条寻人五周年沟通会在京举办。5年时间,头条寻人成功帮助15346个家庭团圆,这背后,是科技与社会善意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
每个家庭正在急切寻找的走失者,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症老人,是被拐儿童,是赌气离家的叛逆少年,是因为各种历史缘由埋骨他乡的抗战英烈……过去5年,关于走失、关于寻找、关于善良、关于人性的故事,每天都在头条寻人团队上演着……
“希望更多人成为寻亲的桥梁”
2月26日元宵节,一个关于团圆的节日,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人无法与家人团聚。
头条寻人志愿者唐蔚华就是其中一位,大多数时候,她害怕这样的节日。对于唐蔚华而言,如果有一家人团聚的可能,即使上刀山下火海,她也一定会赶到。只不过,这样的时刻,她盼了22年,仍未盼到。
22年前,唐蔚华年幼的儿子磊磊在上海被人拐卖,虽然人贩早已锒铛入狱,但唐蔚华再没见过自己的儿子。寻亲的路,唐蔚华走了22年,一次次燃起希望,又一次次失望而归。
虽然自己的孩子未找到,但她在寻亲路上结识了很多有同样遭遇的家庭。“不如抱团取暖,能多找回一个孩子就多一分希望。”从此,唐蔚华成为志愿者,义务帮助更多家庭寻亲,很多走失孩子也会称呼她“唐妈妈”。
在网络尚不发达的年代,唐蔚华只能使用最原始的寻亲方式:在电线杆上张贴寻人启事,翻山越岭、挨家挨户地打听……唐蔚华说,危险、辛苦、奔波、劳累都不足以形容这个工作的复杂性。
“后来,我们开始借助网络力量让更多人关注。知道的人多了,才有更多可能找到孩子。”现在,唐蔚华被网友称作寻亲网红,在抖音有16万粉丝,近300万点赞。
“我希望更多人成为寻亲的桥梁。”这些年,唐蔚华虽然寻亲无果,但她已帮助数十个被拐孩子回家。她希望,将来也能接到某个好心人的电话,告诉她,她的儿子磊磊找到了。
如何成为这座桥梁?外卖小哥洪成木深有体会。“其实只要多关注多留意,愿意付出一点点时间就够了。”
洪成木第一次帮助走失者回家仅用了几分钟的时间,甚至没有耽误他送餐。“2019年初,我无意间看到今日头条一条寻人推送,走失者比较有特点,我就记住了。”洪成木没想到,竟然真的在送餐路上遇上了这位走失者。上前询问、报警、等待警方过来联系家属,洪成木做得一气呵成。
后来,洪成木几乎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谁是走失者,他一眼便能认出。如今,他已经帮助30多位走失者找到家人。“周围的伙伴都喜欢叫我寻人超人。”洪成木不好意思地说。
数字背后,就是家庭团圆的可能
曾华是头条寻人项目的第一位员工,也是头条寻人项目负责人。
2016年2月9日,当时负责新闻弹窗推送的曾华推送了一条寻人信息,寻找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走失老人。5小时后,家属根据头条用户提供的线索,找到了走失老人,头条寻人由此诞生。
“我奶奶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她生病的10来年,我们经历过无数次走失和寻找。”头条寻人团队成立的消息传出,曾华第一个报名转岗。从此,工作对他而言衍生出了许多意义,其中有对自己的,也有对社会的。
记者了解到,头条寻人的技术原理并不复杂,就是以走失者失踪地点为圆心,向特定半径内的头条用户弹窗推送寻人消息。
科技带来的效率,相比过去在电线杆上张贴寻人启事大大提高。现在,头条寻人平均每天发布80条寻人启事,找到走失者最快仅用时1分钟。
北京市朝阳区一位15岁女孩离家后,在她走失地点5公里附近,今日头条推送了一则寻人消息。一家酒店的保安在看到消息几十秒前,正好看到了女孩经过。就这样,女孩在1分钟内被成功找到了。
除了走失家人团圆的暖心时刻,大部分时间,曾华和伙伴们的工作稍显枯燥。“首先要筛选用户提交的各种线索,联系当事人一一核实。再根据采访补充具体资料和细节,按照规范格式发布寻人启事。”
过去5年,上述这些流程被重复了几十万次。“这背后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需要帮助的家庭。”头条寻人一位员工告诉记者。
2019年,曾华和团队伙伴去探望头条寻人第一位找到的走失老人。“她现在身体非常健康,4个女儿不停地向我们道谢。”曾华说,“其实我们更想感谢她们,是她们让我们发现,互联网技术还可以做那么多有意义的事情。”
然而,并不是每次定期回访都能有好的结果。头条寻人团队也遗憾地发现,有不少走失者在回家后,由于家庭条件有限、亲属无力照料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甚至再次走失。
“我们觉得项目不应该就此结束,要把好事做到底。”曾华介绍,今年2月,头条寻人依托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成立了扶危济困专项基金,初始投入资金2000万元。
根据资助规则,头条寻人帮助过的走失者,有家庭贫困、身体残疾或者重大疾病等问题,只要提出申请,基金管理委员会就将发起救助。根据困难程度,一次性资助1万元或5万元。
1.5万余个家庭因为头条寻人而重新团圆,这个数字让每位团队员工欢欣鼓舞。然而,相比13万条的寻人信息推送量,还有如此多的家庭期待团圆的时刻,这也常常让曾华伤感和遗憾。虽然头条寻人的员工在不断调整,但因为这些遗憾,还未找到的寻人信息被不断接力下去,每年新入职的员工都会通过“旧文重发”的形式,继续翻新、寻找。
“我们希望,总有一天,这些走失者会被找到。我想这就是公益最好的样子。”曾华说。
“活着已是游子,死去不能再做游魂”
为了台湾老兵们“回家”的遗愿,台湾高雄市左营区祥和里里长刘德文18年来往返海峡两岸,让百余位年少离家的老兵了结了落叶归根的夙愿。
每一次,他都把这些长者的骨灰背在胸前,一路小心守护。“他们活着已是游子,死去不能再做游魂。”
2018年,头条寻人“两岸寻亲”项目组找到刘德文,希望他能成为海峡两岸寻亲的“桥梁”。
这时,刘德文也正愁如何将老兵的资料传播出去,让他们远在祖国大陆的亲人知道。两份善意就这样不期而遇。
2019年,通过头条寻人,刘德文成功告知了将近20位台湾老兵的家属,他们的亲人葬在台湾。这之后,越来越多台湾老兵通过头条寻人在祖国大陆寻亲成功。
5年间,除“两岸寻亲”项目外,头条寻人还在不断拓展规模和范围,由寻找走失者,扩大到广泛意义上的寻人寻亲,相继开展了“寻找烈士后人”“无名患者寻亲”“寻找战友”“华人寻根”“寻找好心人”等项目。
在江苏盐城五条岭,埋葬着2000名烈士的遗骸,他们是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的指战员。1947年12月,这些烈士在盐南阻击战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卞康全是这里的守墓人。从祖父开始,卞康全一家三代人在这里已经守墓72年。
“从小祖父就告诉我,埋葬在这里的人都是我们的亲人。”卞康全最大的心愿,是为这些烈士找到真正的亲人。于是,他陆续整理出一份烈士名单,记录了836名安葬在五条岭的烈士的姓名、籍贯地、部队番号等信息。
2019年,卞康全接到头条寻人的电话,对方希望给予支持和帮助,让烈士们早点“回家”。“很激动,也很感激。”卞康全说。
于是,卞康全把烈士们的照片、名字信息等拍照上传,头条寻人就依托精准的地理位置弹窗技术,将这些烈士信息弹窗到烈士家乡去。2019年底,短短几个月,通过头条寻人共找到14位烈士的亲人。
有一天,来自江苏无锡的烈士家属驱车4个多小时,特意赶来为故去的亲人添土,卞康全激动极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些本就是不该被遗忘的名字,他们如今终于能‘回家’了。”
现在,越来越多人加入为烈士寻亲的行列,越来越多烈士的亲人被找到。截至目前,陵园内安葬的烈士中,已有330名找到了亲人。
记者发现,在每一次寻找背后,都离不开每一位普通人的善意。无数个好心人和志愿者的帮助和坚持,让这些“迷路的人”更快踏上了回家的路。
“过去5年,头条寻人不仅追求做大做强,更追求做精做深。”字节跳动副总裁李涛说:“对于公益我最大的感想是‘坚持’二字。我觉得,公益就应该数年如一日,把一件事情做穿做透。所以,头条寻人会持续做下去,助力下一个万家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