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元丽
“我国贸易差额占GDP比重已从2007年7.53%的高峰下降至2019年的2.94%。单纯依靠外需带来的GDP拉动作用稳定性较低,净出口对GDP贡献率在过去10年中有6年均为负值。与此同时,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拉动作用稳步提升,因而转型为内需主导的经济体,有利于中国经济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抵御外部环境的冲击,充分挖掘内需的潜力已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钟瑛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同时钟瑛提出,从长期来看,形成新格局还面临诸多问题挑战。当前需求侧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中国的税收体系在调节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提升低收入方面作用发挥不明显,目前个税起征点5000元已经不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不利于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再如,当前家庭杠杆率已经高升至64.1%,房贷成为城镇居民家庭负债的主要构成,占家庭总负债的75.9%。由此导致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不足。“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尚待健全完善,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短板问题还没有全面有效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仍不高,居民扩大消费支出尚面临后顾之忧。”钟瑛补充道。
为此,钟瑛建议:一是进一步切实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初次分配中,要逐步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庞大的低收入群体收入。同时,要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在二次分配中,要围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精准度,提供公共服务支出效率,切实减轻中等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和后顾之忧。二是以降低出口退税率及与民生相关的进口关税为突破口,汇聚国内外资源更大程度地满足中高收入群体的中高端消费。促进吸引国内居民将更多的中高端消费留在国内。同时,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最大的中低收入群体“生老病居教”的基本民生需要。三是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的大发展,以此促进社会就业,从而带来中等收入群体的大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