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文
“委员读书漫谈群”里一起读书,给人很多启迪。
春节假期后“开工”的第一个讲座,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贺云翱委员,以《开展“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工程”提案的考虑》为主题,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并与大家交流互动。群主阎晓宏委员精彩总结:“谢谢贺云翱委员今晚上的精彩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与传承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中华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以及玛雅、古希腊、两河流域文明的比较研究,特别是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从何而来,为什么中华文明没有断裂?贺云翱委员介绍并阐述了近年来我国考古学界和史学界考古和研究的重大成果,分析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不同的特征,包括制度文明先导、无真正宗教、天人合一、重集体主义、文化的包容和融合能力。同时也指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考古界和社会科学界等多学科联合攻关,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这是这个重大提案的初衷也是目的。贺云翱委员关于这一提案的考虑与提议得到了刘玉珠、戚建国、丁元竹、郭媛媛、谭跃、张连起、吴尚之、刘晓冰、张自成和我等多位委员的一致赞同,补充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纷纷表示希望作为联署提案人,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今晚漫谈群的读书活动,与以往不同,不仅在讨论中凝聚共识,培育协商文化精神,而且与建言资政直接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讨论中我们得知这个重大项目一直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奇葆的高度关注和指导,让我们向刘奇葆副主席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和支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以及各方面领导、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相信中华文明探源这个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重大项目,一定会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再次感谢贺云翱委员,感谢各位委员的参与和互动。”
热议结束后,丁伟、王震中、马萧林、张嘉极四位委员又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刻思考,发表了很有分量的意见,正是“深化探源”精神的体现。也正如丁元竹委员所说,新年开工从“探源”开始,在博物馆中推进,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未来走得更好。记得数年前我去台湾参访中台禅寺的博物馆,惊叹其怎么收藏了这么多文物。惟觉法师对我说,佛教讲“利乐有情”,文物是有灵性的,它会向着有情者走来。考古是去发掘未知的文物,博物馆是陈列走来的文物,有情者是真正享有了文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从国家科委设立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5.16—2000.9.15),到国家文物局主导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01—2016),再到今天委员们讨论的“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工程”,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背后隐藏的其实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种文明自觉,一种文化自信,是对原由西方主导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时的一种深层思考和回应。我赞成贺云翱委员的这个说法。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当下的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我们要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觉,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说起文化自觉,又想起年前田青教授在委员读书漫谈群里的讲座。他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文化自觉’不会自然发生,它常常是在灾难或巨大的民族危机甚至‘国破家亡’之后的一种深刻甚至痛苦的反思与觉悟。”在与日本、韩国的文化自觉历程比较之后,我们会发现,“文化自觉”常常是弱势文化在异文化以强力侵入时的应急机制,是弱势文化自我保护的一种反映。就像生物体对待暴力侵袭与“温柔抚摸”的自然反应不同一样,一种文化和另一种文化遭遇、碰撞的时候,强势文化、外来文化对弱势文化、本土文化的态度,常常是造成后者对前者是接受还是抗拒的关键因素。
文化的根,维系着民族精神。无论历史多么遥远、岁月如何蹉跎,无论社会怎么变革、如何转型,都不能除了根、丢了魂,都必须把根留住。根脉切断不得,根深才能叶茂。
所以我认为,“文化自觉”,乃是泥土对根的眷念,实质是“文化觉醒”。
觉醒,有“顿悟”的“幡然醒悟”,如田青教授列举的日本、韩国;也有我们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过程中的“渐悟”。
“顿悟”也好,“渐悟”也罢,关键是能“悟”,要害是真“悟”。
现在我们开展“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工程”,真正关系到全民族“文化自觉”的“渐悟”和“文化觉醒”的“顿悟”。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