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周刊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系列 (之八)

穿越时空,古籍中的文字触手可及

国家图书馆藏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尚书正义》,上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陈红彦

牛年大年初一,《典籍里的中国》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黄金时间首播。从当代读书人到古代护书人的穿越,以跨越时空的对话,解读自古号称难读的《尚书》,辅以戏剧化、影视化的情境还原,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让观众为其中的故事所吸引,感受典籍的魅力。这在弘扬传播中华文献典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无疑是有益的尝试,成为新的一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开篇。

《尚书》是我国上古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相传曾经过孔子的整理,本只称《书》,汉代尊称为《书经》《尚书》。秦时焚书禁学,到西汉初年仅残存伏生所传的28篇。

《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早期的一些重要史料。但其文辞古奥难读,即使汉代人也觉得很难懂。唐代韩愈在《进学解》中说:“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因此,历代解释、疏说《尚书》的著作极多。这些解读让我们透过时光隧道了解先民的生活,了解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在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中,《尚书》有唐高宗时期的敦煌写本,有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尚书正义》、宋刻本《朱文公订正门人蔡九峰书集传六卷》,元刻本《附释音尚书注疏》《书集传》,还有《尚书图》《尚书注疏》几十种不同时期注释尚书的版本。作为《典籍里的中国》支持单位的国家图书馆还将围绕尚书制作系列文创,让《尚书》的普及走得更远。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典籍是承载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最主要载体,是传播知识、介绍经验、阐述思想、宣扬主张的重要工具,是物化了的科学思维,凝聚了的人文意识。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一批有识之士加工阐释、条编整理古籍,并使之广泛传播承继,正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尚书》尽管难懂,但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常会与《尚书》中金句的不期而遇。做中国古代书籍史的人,几乎无法绕开“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谈治国理政,常会说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用当代的语言意译,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勉励也是来自《尚书·周官》。

其实何止是《尚书》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呢,每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那一句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无不充满着对人生的思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典籍里的中国》里伏生问:你们现在还读《书》吗?一语双关,可谓灵魂的拷问。当代人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特别是今天的年轻人如何将优秀的典籍接过来传下去,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笔者认为,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普适性成为当代社会提供文化产品的必须。在大年初一大家追看《典籍里的中国》的时候,国家图书馆和阅文集团合作,以国家图书馆珍贵藏品中的名家手书“福”字,结合年轻人喜欢的梗,制作福字故事手机壁纸推送,为疫情中坚守的读者送去一个极具仪式感的春节祝福。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的工作人员选取所藏典籍中康熙、雍正、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等名家手书的福,与阅文集团将古籍元素与当代技术结合进行二次创作,借手机阅读这一个新时代的阅读方式,来秒懂汉字书写之美、传承经典文化,社会反响热烈。这提示我们在数字时代,以手指触屏的方式感受传统书写之美,让古籍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触手可及”,“讲述者”和“转述者”一起将传统文化故事迁移、处理成可以“秒懂”的知识产品,让看不懂的文字、不了解的历史由更多元的阅读形式进入日常生活,给读者带来更自然、更喜闻乐见的文化滋养,让经典浸润当代生活,这才可以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成为基因,代代相传,才可以有效传承,潜移默化地提高文化素养、文明程度。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并再次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期待,是责任,不也是《尚书》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在今天的发展和传承吗?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

2021-03-01 陈红彦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系列 (之八)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223.html 1 穿越时空,古籍中的文字触手可及 2,22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