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态周刊

春耕“犇”腾而至

不负农时不负春

2月19日,在湖州市吴兴区东林镇保永村,90后新农人尚年军操作无人机按照预设的航线在麦田上进行喷药作业(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 王硕 高志民 李将辉

人勤春来早,莫负好春光!春节假期刚过,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之际,全国各地田间地头也开始忙碌起来,春耕生产开启……不经意间,人们突然发现,与过去农村劳作都是“看天吃饭”不同,如今的春耕已经装上了科技的翅膀;各种农业生产形势蓬勃发展;各级干部也下到田间地头,做起了指导员、服务员……

广东江门:

新农人的新春播

广东江门台山市,是珠三角著名的“鱼米之乡”,其“台山大米”更是在该地区闻名遐迩。近日,当地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水稻下秧工作。

在台山赤溪镇,和从前水稻田里农户们一个个俯身插秧不同,漫漫水田里空无一人;水田上方,几台无人机不断“巡游”……这正是农业无人机进行水稻直播的情景。

江门市365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覃禹君解释说,过去水稻种植绝大部分是通过“育秧-插秧”的传统方式,但这前期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准备。所以,慢慢地,有农户采用人工将水稻种子直接播撒到农田的方式,被称为“水稻直播”。不过这种方式有个弊端,需要在种子播种到农田后的2天内做好封闭除草工作,否则会导致后续杂草长得比水稻更好,直接影响产量。

即便是改良的方式,完成20亩水稻直播也需要农户背着十几斤种子、蹚着泥奋战一天。按照一户一般种植200亩地计算,往往需要10天。这意味着等撒完了种子,也错过了2天内进行封闭除草的黄金时间段。“当然可以雇佣人手解决,但无疑增加了成本;特别在农村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这个时候很难找到人来完成这项工作。”

而如今,有了农业无人机设备直接进行稻种飞播,一天时间内就可以完成这200亩地的种植,第二天就可以进行除草封闭处理。

覃禹君使用的无人机正是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为农业播种、喷药等研制出的专业无人机。“我们粗略估算了一下,这种方式,每亩地可以节省100元钱的种植成本。”

望着正在水田上“忙碌”的无人机,覃禹君像看着自家孩子一样非常骄傲。“2016年前,我还在东莞做小生意,一开始是爱好接触到无人机。当知道无人机可以进行植保服务和农业生产管理后,由于自己也是农村出来的,突然觉得这事是一件踏实还有价值的事情——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场景可以得到很大改变。”

如今,由于使用了新型设备,覃禹君管理的农田已经从原本的200亩发展到了700多亩。

农户郑奕辉也有类似的感受。

“之前我在外省做厨工,基本上每个月七八千元收入,平时也没空回家。到了播种季,200亩地需要家里5个人同时上阵还得请很多人工。现在靠着一台无人机,2个人就可以管理好700多亩地。随着我管理的农田规模不断扩大,年收入有30万~40万元,不仅收入多了,我也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

在享受新设备带来“红利”的同时,他们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还是有很多农户或者地区并没有开始接受或者应用智能设备进行农事生产管理,而且掌握新技能也有一些基本要求。”新年,覃禹君有新的愿望:“希望这些农业智能化设备可以加大市场推广和普及吧。到时,农业、农村、农民都会大不一样。”

河北承德干沟门村:

农家肥带出绿色农业链

庚子鼠去,辛丑牛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新的春天“犇”腾而至,各地的田间地头也开始忙碌起来,农民朋友全力投入春耕生产……

“备耕离不开好肥,牛年我们村继续发牛财,现在正在将牛粪还田,目前都在准备打开牛粪发酵池,在往农田地送牛猪肥料。”乌立志是河北省政协选派到承德市郭家屯镇干沟门村进行扶贫的第一书记,接到记者的电话就滔滔不绝。

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春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第一位的任务,可以说,春耕是第一役。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有了好肥料,在这个乡村振兴的春天,一定能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我们村的好肥料其实是再生资源。据测定,一头牛每天产生的牛粪是其体重的5%~6%,即一头450kg的牛平均每天可排泄25kg左右的粪便,那么一年就有9000kg之多。”乌立志说,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养牛场一年产生的牛粪数量则是非常巨大的。露天堆放的牛粪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甲烷,不仅严重制约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任意堆放的牛粪对地表水、地下水、周围的空气以及土壤等都会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给环境保护带来巨大的隐患和压力。

“肉牛养殖是干沟门村的传统优势产业。工作组积极利用国家关于扶持农村养殖产业的优惠政策,加快肉牛养殖小区建设,实现对肉牛的养殖规模、规范圈养,引导其他养殖户改变散养散放的习惯。在恢复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吸引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增加收入。”乌立志介绍说,积累了一年的牛粪,现在就要发挥作用了。

为什么牛粪要积累之后才发挥作用呢?在干沟门,目前,最常用的牛粪处理方法就是利用牛粪作为有机肥。使牛粪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发酵过程使有机物质矿质化、腐质化和无害化而变成腐熟肥料。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不但能生成大量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态氮、磷、钾化合物,而且还能合成新的高分子有机物——腐殖质,它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活性物质,既可以缓解牛粪对环境污染带来的压力,又可以变废为宝,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我们村里的粮食生产已经整成了绿色产业链。”记者去干沟门参加“三同”活动,待过十几天,在后窝铺村的养殖小区里,老朋友夏瑞福养了30头牛,他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春耕不用买肥料了,节省下一大笔开支,这些开支又来源于秋天收割的秸秆。

“秋收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把秸秆做青储饲料。别的地方头痛的秸秆问题,在我们这里都不是问题。秸秆全部吃干榨净,这不,一开春,牛粪就可以还田作肥料。”夏瑞福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我们帮助贫困户申报养殖扶贫贷款185万元。组织养殖大户带动贫困户建设完成了养牛小区11个,可实现圈养肉牛4000头。11个养殖小区得到政策补贴650万左右。”乌立志说。“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我们国家有这么多关于牛的美好寓意和精神标识,村民们都憧憬我们的国家劲如三牛,我们的日子牛气冲天!”

甘肃西和县蒿林乡:

“各级干部做好 指导员、服务员”

“正在辣椒育苗的关键时间,大伙都在地里忙活呢。”

记者拨通大唐村驻村第一书记贾殿阁的电话时,他正忙着帮助村民育苗。

祁祁甘雨正当春,草树精神一倍新。牛年春节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恰逢二十四节气之雨水,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由南向北,油菜、冬麦渐次返青,万物萌动生长,踏进人勤春早的耕耘季节。

西和县曾经是全国52个最后一批脱贫摘帽县之一。去年11月,西和县和全国人民一道如期脱贫摘帽。而蒿林乡大唐村也是记者在去年“三同”期间的驻点之一。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抓好春耕春播、农业生产,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重要抓手,也是衔接开启乡村振兴的第一场战役。蒿林乡充分认识到产业发展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结合本地气候条件,科学谋划,提前启动春耕生产工作。

“我们这里乡镇干部、农技干部、帮扶干部都是春耕的宣传员、指导员、服务员。”贾殿阁说,“现在乡里干部都已经下到田间地头了。”

连日来,蒿林乡各村一片繁忙的春耕春种景象,朝天椒是蒿林乡今年发展的特色种植产业,今年蒿林乡育苗1888亩,当前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要抓住春耕生产不放松。

在申集村,所有地块已完成平整翻熟,一块块集中连片的育苗田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显眼,现场,村民们分工协作,忙得热火朝天。“大年初五,我们就下地忙活了。”申集村村民说。

为将地里的辣椒苗做好管护,何山村的辣椒育苗基地里一片繁忙,每天都有村民忙活在田间开展辣椒育苗管护工作。

各级干部扎进田间地头,查苗情、观墒势、除虫害,帮助乡亲们加强春季田间管护,备足化肥、农药等春耕物资,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微信群等,及时发布农情信息,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全流程为群众春耕生产、增产增收解忧纾困。

2021-02-25 王硕 高志民 李将辉 春耕“犇”腾而至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036.html 1 不负农时不负春 2,03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