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术家园

关注当下的民俗学

叶涛

2021年春节期间,中国民俗学会作为学术支持单位,参与了“支付宝集福”活动,与支付宝一起寻找生活的仪式感,尝试让传统年俗融入当代生活的新方式。支付宝集福活动采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形式,突出“福”“红包”“吉祥语”等经典春节文化符号,在营造喜庆浓郁的节日氛围的同时,搭建网络时代全民皆可参与的新型社交场景,丰富了大众对传统福文化的认识。

“支付宝集福”活动自2016年诞生至今,作为数字时代网络新民俗的代表,每年吸引逾亿用户参与其中。今年的活动充分发挥民俗学者参与策划的优势,以“百福齐聚年更浓”为主题,将集福活动从福文化进一步拓展到年俗文化:通过选取全国34个省市中区域性色彩鲜明、展现当地社会生活的年俗,如上海的元宝鱼、天津的贴年画、河南的踩岁、江西的进青果茶、杭州的运河灯会等,使传统年俗以崭新的呈现形式和表达体系回归到当代民众的视野当中,对于传播春节民俗知识、增强区域文化的理解都有促进作用。

民俗学关注“支付宝集福”活动,民俗学者参与网络新民俗的内容策划,这与民俗学留给普通大众的关注传统文化、注重田野调研、抢救历史遗存的印象大相径庭。这种印象的形成,是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民俗学恢复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关。当时社会逐步转型、经济全面调整、文化空前活跃,传承了千年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在发生巨变,针对传统民俗的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民俗学界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抢救性搜集整理工作之中,因此,社会上将民俗等同于遗留物、老古董、旧礼仪,将民俗学家看作是一群研究历史、关注传统、观念守旧的学者的印象由此而生。但这种印象恰恰是对民俗、对民俗学的误解。

民俗学是一门眼光向下、关心现实社会、关注民众生活的人文学科,它的研究对象虽然是具有历史积淀的传承文化,但这种传承文化是活态的文化,是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不可或缺的文化,民俗学实际上是一门现代学。我们可以以民俗学者积极参与国家法定假日体系改革为例,加深对于民俗学是现代学的认识。

现代国家的时间设置包括三个大的方面:一是历史传承的、体现为民俗活动的节日,二是现代的、举行官方正式仪式的纪念日,三是国家法定的假日。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的假日制度对于民俗节日和现代纪念日具有不同的取舍,形成不同的结构,呼应不同的社会诉求。节假日问题在深层反映的是传统与现代、民间与官方、民族与国家、文化(价值)与器用(效率)的大问题。

自从1912年改行公历(所谓阳历)以来,将近100年间,我国的法定假日体系是以纪念性节日为主,以传统历法(所谓阴历、农历)为计时标准、传承着大量民俗活动的传统节日一直受到排斥。在我国2008年之前的法定假日中,除春节之外,其余的传统节日都没有被列入。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民族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越来越引起重视。特别是在世纪之交,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和中外文化的大交融,深度挖掘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这种背景下,民俗学者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顺应社会需求,主动参与到节日和法定假日体系研究之中,为将传统节日列入国家假日体系建言献策。

2004年下半年,中国民俗学会受中央文明办的委托,完成了《中国节假日体系研究》的专项课题。随后,2005年6月17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民政部、教育部五部委发出《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中国民俗学会还连续召开了两次国际学术会议,对岁时节日民俗和假日体系进行专题研讨。2005年召开的“民族国家的日历: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国际研讨会”,有来自海内外的50余位民俗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参加会议,就东西方不同社会的文化时间观念、传统节日和法定假日进行深入讨论。有报道说,中外多学科学者共聚一堂集中研讨人类的节日文化,这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是第一次。2006年召开的“中华民族新年的庆典与习俗研讨会”,则是对以新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及其习俗进行全面探讨。

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受文化部及国家发改委的委托,中国民俗学会完成了“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的论证工作。该课题着重论证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民族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流变”“内涵与功能”“象征符号”“节日符号”等,针对节假日体系改革问题提出了建议。论证成果随后结集为《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正式出版。

2007年12月,备受社会关注的修订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由国务院正式颁布,除原有的春节,又增加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传统节日。国家发改委负责人随后就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的有关问题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2007年以来,文化部和有关高校就我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意义展开研究,研究的内容包括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演变历史、风俗变化、节庆活动等。同时,国家民委还就我国少数民族重大节日及放假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

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法定假日,符合民意,顺应民心,这是关系到全体民众生活的大事,也是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政策性行为。民俗学家在将传统节日列入国家法定假日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民俗学关注当下、参与社会的最好的注脚。

在数字化网络时代全面到来的今天,在新冠肺炎疫情依旧肆虐全球的情况下,传统的常规工作方式和日常人际交往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这对所有的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形势下,民俗学将深入挖掘和继承学术传统,在理论创新和方法探索方面勇于尝试,关注当下、关注生活,在提升全社会的文明水平、满足民众的社会需求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文化强国建设。

(作者系山东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会长)

2021-02-22 叶涛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926.html 1 关注当下的民俗学 1,92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