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关注

培育产业工人“后备力量”

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将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图为北京市园林学校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学生们认真学习园林设计和插花艺术。 本报记者 贾宁 摄

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将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图为北京市园林学校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学生们认真学习园林设计和插花艺术。 本报记者 贾宁 摄

王亦凡

李健委员没想到,因为一件提案,自己竟然像“网红”一样,也在热搜榜上走了一圈,还引发了网友的一番“辩论”。

不过,这件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的《关于设置“四级三类”学位体系,推动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提案,除了立场鲜明地给大专生要“名分”外,还从增设副学士学位、形成“副学士-学士-硕士-博士”四个层级、每一层级学位可设置三类学位类型、建构富有弹性的学位对接机制等多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政协委员、教授、学者……多重身份地来回切换,让李健不仅在专业领域拥有了丰富的素材,也让他在履职方面有了更接地气儿的“养料”。

身处高校,李健做得最多的事是授课,相处最多的人是学生,这让他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学生们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但学校的课程设置却鲜少涉及就业技能,更偏重于学术教学。

学术与实践脱了节,怎么办?在李健看来,这是由我国的学位体系决定的。我国现行的“三级两类”学位体系中,只有学术学位、专业学位两个类别,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边界模糊,且沿袭学术学位的培养模式,并不能涵盖高等教育各个层次,学位层级衔接机制不畅,不同层级、类别的学位制度也弹性不足。

教育有服务国家发展的目的。现今的学位制度颁布于1981年,当年的政治经济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更注重学术、科研人才的培养。但40年过去,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日新月异。当前中国正处在创新型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亟须大量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然而,当“中国制造”的追求由速度、规模转向质量、效益时,产业工人队伍却多少拖了后腿:没有受过系统技术职业教育的产业工人,可以从事简单重复性劳动,却难以适应专业化、精品化的产业新需求。

在李健看来,产业工人由弱到强,才能提振“中国制造”的精气神儿,而正是我国的职业教育培养出了大规模的技能人才,这些人才也正是技术工人的“后备力量”。在采访中,李健多次说,“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也就是完善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从而进一步提升生源质量,强化人才培养。”

作为常年在高校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李健称得上是典型的脑力劳动者,教授的经济学课程也更偏重理论层面。这样的背景下,李健为何对高等职业教育加以关注,并连续两年就相关话题撰写提案?

交谈之后,答案跃于纸上:担当。

李健时时刻刻牢记作为政协委员的担当,在教学工作中也不忘思考,才有了这件受到广泛关注的“好提案”。

教育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各界共识,国家层面给予重视,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社会也要逐步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我们相信,职业教育的春天,终会到来。

2021-02-19 王亦凡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827.html 1 培育产业工人“后备力量” 1,82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