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洋 王双
入冬时节,清晨的大源村,青山上升起一层厚厚的白雾,与往年冬天一样,寒气再度侵入这座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霞阳镇的小村庄。只是,那位曾温暖过这座村庄的扶贫书记,却已不在了……
“这是我们村里自发为黄书记立的碑,今天刚做好送过来。”2020年12月3日,记者来到大源村,在村总支书记唐自华的带领下,看到“燕归路”三个金色的大字镌刻于黑灰色的石板上。
大源村人用了十七年打下路基,在时任县委书记黄诗燕的大力支持下,这条路于2017年建成通车。2020年11月29日,这条路被命名为燕归路。乡亲们多么期盼黄书记能回来再看一眼他倾注了心血、洒下过汗水的这条路。这块并不高大的石碑,是用民心夯起的巍峨精神丰碑。
2019年11月29日,时任株洲市政协副主席、炎陵县委书记的黄诗燕上午开完全县扶贫调度会,突发心脏病,倒在了扶贫路上,年仅56岁。
大源村,是黄诗燕生前的脱贫帮扶联系村,也是他8年多来扎根炎陵这片红色土地、带领20余万老区人民脱贫奔小康的一个缩影。
“名字是村民一起想的,寄托了对黄书记的感激和哀思,也希望走在这路上的人,都能想起这位好书记对咱们村的帮助和付出。”唐自华深情地说。
青山犹盼燕归来
2015年10月9日,黄诗燕第一次来到并村后的大源。
“那时候村里没有水泥路,交通不便。通讯落后,外面打工的人回到家里,必须要到特定位置打电话才有信号,手机基本上就是一块铁砖头。电压也不稳,村民煮饭经常要几小时才能熟。”唐自华回忆当时村里的情况。
山高路远,闭塞贫穷,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姑娘都不愿意嫁进来……当时的大源村是典型的贫困村,就连驻村帮扶队和村干部都对能否摘掉这顶“穷帽子”缺乏信心。
“大家一起干,一定可以脱贫!”黄诗燕话里的笃定和自信,给大家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心里头有底了,干劲就跟着起来了。
短短几个月时间,黄诗燕走遍了大源村33.8平方公里的每一个角落。他召集扶贫六大工程的负责人,到全村最偏远的贫困户家里座谈,与村民坐在一起,摸底子,找出路,规划脱贫蓝图。
“为什么会贫、穷、困?贫,是因为没有资金;穷,是因为没有劳动力;困,是因为没有发展环境。”黄诗燕出生于农村,自己也是从苦日子里熬出来的。不仅对农民有天然的亲近感,对农村贫困的“根子”更是挖得深。
“一步一步来,首先解决交通问题。”此后,黄诗燕四处奔忙,为村里的各项扶贫工程争取资金与指标。随之而来的,是大源村村组道路硬化、电网改造、太阳能路灯安装、供水工程、防洪堤、图书室等基础设施建设。
村里脱贫的大环境要管,贫困户的小日子更要顾,不能落下一个人。在结对帮扶的时候,黄诗燕主动和村干部要求,把村里最困难的贫困户交给自己。就这样,大山深处的廖成运家,成为他的帮扶对象。
当时,廖成运家只有破旧的两间土坯房,大门两侧还靠砖头塞缝,到处透风,一下雨就进水,随时有倒塌危险。老两口身体有病,说话也不利索,年近40岁的儿子廖建文劳动力也不强。
黄诗燕多次到廖成运家里拉家常,寻找致富门路。最后发现,廖成运家的那片山水,实在是养不活一家人。在黄诗燕的帮助下,2017年,老廖家从深山老林搬到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
见老廖新房里空空荡荡的,黄诗燕送去了桌椅板凳。
“这房子是按两层楼打的地基,留了楼梯,以后生活好了,你们自己还可以加层!”但凡是老百姓的事,黄诗燕一定放在心上,想在前头。
为解决廖建文的就业问题,黄诗燕为他申请到了离家不远的仓库管理员的扶贫岗位。凭着每月近4000元的稳定工资收入,老廖一家也过上了吃穿不愁的日子。
大源村村民邬春发,因患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丧失了劳动能力,家庭十分困难。2016年,在黄诗燕的关心鼓励下,邬春发不仅顺利完成手术,还通过村里的贴息贷款办起了养殖场,获得了株洲市“脱贫之星”的光荣称号。
“听他讲话就和我们农村人一样,没有官架子,他讲人穷要志不穷,要自力更生,政府会帮,自己也要干。”靠着发展种植、养殖业,邬春发逐渐实现增收,村里还给他安排了相对轻松的护林员扶贫岗位。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扶贫的好政策,邬春发一家住上了舒适的小楼房。
“我是农民的儿子,农民的苦,我懂。”黄诗燕常说。
“诗燕书记就是这样给人温暖和力量。”大源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刘云慧说,黄诗燕记得住每个扶贫队员和村干部的名字,大源村每一项扶贫工程的进度,他都如数家珍。
在他的带领下,大源村彻底变了样——宽敞的水泥村道直通每家每户,清澈的自来水流入农家小屋,白墙黛瓦的农舍新居点缀青山,新兴的产业遍布田间地头,外出的游子纷纷回乡创业就业……2017年,大源村实现整体脱贫。2019年,全村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50%的农户买了汽车,住上了新房。
2019年11月20日,黄诗燕像往常一样来到大源村,察看民生工程进度,与村民们聊家常。在廖成运家里,他嘱咐老廖按时吃药,好好休养。廖成运感动地说:“书记比娘老子还亲!”沿路,他走进村卫生室,核查家庭医生签约落实情况。
他惦记的最后一件事,是群众的健康,却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已亮起了红灯。
2019年11月29日,黄诗燕发出自己人生最后一道“战斗令”,要求全县上下进一步提神提劲,克服“疲劳、松懈、麻痹”情绪,把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抓实抓好。当天下午,劳累奔波多日的他突发心脏病倒下,再也没能醒过来。
他经常说:“脱贫攻坚等不起,产业发展等不起,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等不起!”唯独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身体也等不起了……
“那天临走前,他还和我们在场的村干部一一握手,每次来村里考察他都会这样做,谁能想到,那次告别,竟成了永别!”提起与黄诗燕的最后一次见面,唐自华声音哽咽。
如今,老百姓的生活好了,这位说到做到、从没架子、可亲可敬的书记,却永远走了。
唐自华的笔记本上,至今还记录着黄诗燕生前说过的话——
“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对党要忠心,对人要诚心,对事要实心,对己要清心。”
在全县脱贫攻坚大会上,他说:“一个‘实’字写春秋,我们充实坚定,一个‘干’字写事业,我们共创美好,一个‘劲’字写人生,我们担当作为!”
在大源村村委会搬迁选址征求他意见时,他选在了村子中心的一处采石场空坪上,他说:“一不占田,二不占土,百姓过来办事也方便。”
“他总对我们说,你对群众有多好,群众就会对你有多亲。这次村里修建河堤要占用部分村民的土地,放在以前,这是最让村干部头疼的一项工作。但是好多村民一听说是黄书记为咱村里争取来的民生工程,二话不说就同意了。”唐自华说,“百姓都念着他的好哩。”
“大黄”抓“小黄” 抓出“金黄黄”
这几年,炎陵黄桃火了。大山里的农民通过种植黄桃,过上了富裕的日子。桃农间都流行这样一个顺口溜——“大黄”抓“小黄”,抓出“金黄黄”。
“大黄”,指的是黄诗燕;“小黄”,是给村民们带来真金白银的黄桃。
“黄书记病逝的半个多月前,还跟我说黄桃产业发展面临一些新问题,要认真思索接下来的规划。”炎陵县黄桃产业办副主任谭忠诚没想到,关于黄桃产业升级未完成的工作汇报,竟成了他永远的遗憾。
2011年7月29日,黄诗燕刚上任一个月,来到了距离县城近两个小时车程的平乐村。当时谭忠诚作为株洲市科技特派员,正在一个黄桃基地做技术推广。
“山区的农民贫困面这么大,你们说说是什么原因呢?”黄诗燕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干部们有的说是土地瘠薄、沙性重,不保肥,也不保水;有的说是气温低,种什么都没有产量。
黄诗燕笑着接过话题:“你们介绍种黄桃要沙性土,而且要较低的温度,这里不是恰好符合条件吗?我也是学农的,搞农业讲究的是因地制宜。”就这样,黄诗燕把目光对准了黄桃。
“炎陵黄桃尽管引进了20多年,但一直只有样品,没有形成商品。”谭忠诚说,当时大家思想上怕担风险,同时黄桃种植技术要求高,一直不敢大力发展。
“看准了就要大胆干!我们要靠一颗好桃子,让父老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黄诗燕果断拍板。2011年11月,炎陵县委、县政府出台“一带八基地”特色农业发展规划,黄桃被列为重中之重。
其实,黄诗燕当时面临的压力不小:“财政本来就困难,黄桃产业看不到税收预期,每年拿钱去‘贴’,值吗?”“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品质如何保证?”……面对质疑声,他始终记得,常念“为官不易”,决不“为官不为”。
敢于担当,正是他身上最鲜明的品质。
在他的推动下,县里成立了黄桃产业协会和黄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每年从县财政挤出500万元扶持资金。出台种植奖补、技术支持、保险补贴等政策,引导成立专业合作社,搭建产业服务平台,3万多果农从此有了“主心骨”。
黄诗燕本人,也成了炎陵黄桃的“代言人”。每年的桃花节、黄桃大会,他都出面“站台”。有人好心提醒:“领导干部为产品站台代言,不妥,容易引来非议。”他却坦然得很:“为老百姓脱贫站台,怕什么?”
受黄诗燕鼓舞,县领导们纷纷远赴深圳、广州、北京等地召开推介会,身体力行为乡亲们推销黄桃。
2018年,炎陵黄桃入选“国家品牌计划——精准扶贫栏目”项目,宣传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黄诗燕拟定广告语——“炎陵黄桃,‘桃’醉天下”。通过这波宣传,炎陵黄桃声名远扬,产品远销到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家。
2019年,炎陵县种植黄桃8.3万亩,产业链综合年产值20亿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8800元。累计14238名贫困人口靠种植黄桃稳定脱贫。
靠着黄桃树改变“穷”字命运的,平乐乡鑫山村村民蓝才洪是其中一员。
“我是2008年回乡的,之前一直在外地打工。那年我女儿满周岁。”此前,蓝才洪一直不敢带老婆孩子回家:“实在是穷怕了!”
蓝才洪口中的“穷”,没经历过的人可能想象不到。
穷得叮当响——“家里房子还是爷爷辈留下的土坯房,自己挑土一层层糊上去的,四处开裂,刮风下雨就直接往屋里灌。”“房间不够住,我就住牛棚里,牛住一楼,我住二楼。”
穷得揭不开锅——“家里没米下锅了,就跑到亲戚家里借。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顿饭管一天。”“7岁那年母亲离开我们,打小我就自己烧火做饭,农村土灶很高,个子不够,就找树桩垫起来。”
2009年,蓝才洪萌生了种植黄桃树的想法,“那时候种黄桃的人很少,黄桃算是水果里的‘奢侈品’,能卖到15到25元一斤。”他拿出所有积蓄购入了12棵黄桃树苗,黄桃一般需3年挂果,期间他就靠去山里捡山货和打零工,勉强维持着一家温饱。
“2011年,黄书记下乡调研到了我们村,看到了我们种的黄桃树。”蓝才洪记得,“他说只有把产业做起来,才能真正脱贫。”
“那时候我们也怕,担心销不出去。但是黄书记的一句话,点燃了大家的斗志。”蓝才洪还记得,黄诗燕坚定地告诉他们:“穷不要怕,只要敢闯,一定能闯出条致富的路子!你们放心,政府来给你们做宣传。”
“后来政府出台政策,搭建服务平台,大力宣传,老百姓都看在眼里。”此后,蓝才洪通过政府贴息贷款5万元,增种了200多棵黄桃树。2016年,湖南·炎陵黄桃大会召开,蓝才洪借着政府助力的“东风”,又加种了400多棵黄桃树。
“现在我总共有700多棵黄桃树,今年一年黄桃销售收入就有30多万元。而且政府组织我们培训,大家有了技术,还能凭技术赚取额外收入。”蓝才洪说。
黄桃树成了“摇钱树”,鑫山村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山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和蓝才洪家一样,住上了楼房,开上了小汽车,“驶入”了幸福的小康大道。
“黄书记过世的消息传到村里的时候,我们正在开会,开始大家都不信,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会说没就没了呢?直到村干部反复确认……”讲到这里,蓝才洪停顿了,眼里噙着泪,回忆起当时的细节——
“所有人都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说话,整个会议室特别安静。陆陆续续有人开始抹眼泪,小声抽泣,我也没忍住……”
在把他深爱的炎陵人民带上小康路之后,“黄桃书记”走了。
“还记得当初受苦受穷的日子吗?”蓝才洪曾这样问过妻子,
“记那些干什么,再也不会回到那样的生活了。” 妻子反问,
“不能忘,一定要记得,只有记住那段苦日子,才能永远记得黄书记的好……”蓝才洪特别认真地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在黄诗燕公开发表的一篇文章里,他曾提到:“我们一些干部身在基层却不了解基层,与群众说同一种方言却没有共同语言,更难有‘鱼水之情’。”
讲老百姓的话,为老百姓讲话,是黄诗燕工作“如鱼得水”的诀窍。
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也是精准扶贫中最难啃的“硬骨头”。2014年底摸底,炎陵县有1.49万户村民住房存在安全隐患。
“不能安居,怎么脱贫?”为让百姓住上安心房,黄诗燕仔细研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把关实施方案,他提出:一要接好天线,严格执行政策标准,讲准普通话;二要接通地线,统筹考虑炎陵实际情况和搬迁对象意愿,讲好炎陵话;三要守住底线,确保房子质量安全和资金使用安全,讲好百姓话。
每次下乡,黄诗燕都要到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施工现场,仔细察看工程质量,督导施工进度。炎陵县政协副主席谭芳林是县易地扶贫搬迁暨农村危旧房改造行动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因为工作原因,他常与黄诗燕打交道。
“对黄书记我打心底里敬佩,他人格魅力很强,工作敬业,待人亲切,找他汇报工作不会感到有压力。”在谭芳林印象中,黄诗燕是个儒雅随和的人,很少讲重话,但唯有一次,一向温和的他“发了火”。
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于2016年9月动工,由于天气和施工条件,影响了施工进度。2017年3月,黄诗燕到现场督查发现了这一情况。
“易地扶贫搬迁是大事,慢不得,必须加快!指挥部和建设方必须倒排工期,加快进度,加强监管,确保质量,完善配套,要按期保证搬迁对象拎包入住。”他甚至放出狠话:“完不成房子,就交帽子!”
2017年12月,全县1234户4013人全部实际入住,入住率100%。
黄诗燕认为:“安居要以乐业为先,安置区建设必须坚持与发展旅游产业、特色农业、园区创业就业相结合,为搬迁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途径。”
此后,全县的易地搬迁户,或发展特色水果产业,或种植黄桃,或创业就业,纷纷实现“安居乐业”。2020年7月,经脱贫攻坚国家普查登记,1234户易地搬迁户4013人全部实现脱贫。
只要是为老百姓谋福利的事,黄诗燕永远是最细心的那个。然而,他对待自己却十分“粗心”。
黄诗燕的办公室在20世纪80年代的楼房里,办公室和宿舍里的家具都是前几任领导用过的,常坏常修,他却不舍得换。
在任8年多,他就添过两把折叠椅,还是考虑到来客坐不下置办的。其他干部看不过去,每次提出要给他换新的,都被他摆手拒绝。他说,“我们先过紧日子,老百姓才能尽快过上好日子”。
在炎陵,最旧的建筑是县委大院,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和医院。
“作为党员干部,就要有‘功名利禄全放下,一心只为千万家’的精神境界,始终带着‘公’心干事,用实实在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黄诗燕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黄诗燕的侄子黄飞心里,小叔是个让人又敬又畏的长辈。
“小叔从茶陵法院调任市委办的时候,在市委周边租了个房子,搬东西那天我和哥哥租了辆汽车过去帮忙。”黄飞记得,当时他们开玩笑说:“你在法院也是‘一把手’,这些事可以叫他们来帮忙嘛!”
黄诗燕听后非常严肃地说:“作为领导,不要以为有点权力就随意用。我们是地道的农民出身,不能忘本!”
上任炎陵县委书记前,黄诗燕特意回了趟老家,把家人们聚在一起,约法三章:不准去炎陵搞工程之类的事;不能打着他的名号找任何人帮忙;不要去他上班的地方找他。家人们懂他做事严谨、说一不二,都答应下来并严格遵守。
“8年多时间,婶婶和堂妹很少去炎陵看小叔。每次去炎陵,都是坐大巴、吃食堂、住宿舍,从来不搞特殊待遇。”黄飞说。
担任炎陵县委书记期间,除了必要的公务接待,黄诗燕基本不接受任何私下宴请。就连同学在炎陵共事,请客吃饭,他也婉言拒绝。
“吃饭喝酒不是交友的最佳方式,最好的感情,是工作上的扶持。”他说。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黄诗燕始终不忘自己的处事准则,守住一颗“公”心,堂堂正正为人,清清白白为官。
“炎陵脱贫摘帽,是向20万老区人民兑现的一个庄严承诺,是向长眠在这片红土地3万多名革命先烈的真情告慰。”黄诗燕说。
在他履职的2011年至2019年间,炎陵县经济总量增长199.3%,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的19.5%下降到0.45%,成为湖南省第一批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炎帝陵景区成功晋级国家5A级景区,炎陵相继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县城”“全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县”等称号,全县旅游经济效率和质量增长均跻身全省前十……
他用生命,践行了当初在红土地上许下的脱贫承诺。
2020年10月9日,黄诗燕被追授为“全国脱贫攻坚模范”;2020年11月18日,中宣部授予黄诗燕“时代楷模”称号。